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走读”《牡丹亭》

“走读”《牡丹亭》

作者: 出版日期:2010.11.2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深圳商报

【出版日期】2010.11.23

【版次】第C01版(文化广场)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

11月20日,“探访团”在参观汤显祖纪念馆 蓝军 摄

深圳商报记者 梁 瑛

“牡丹亭,我们来了!”11月19日,由七位征文获奖者组成的探访团队从深圳出发,直奔汤显祖故里江西抚州临川和《牡丹亭》故事情节背景地赣州大余,开始为期三天的牡丹亭寻梦之旅,“书立方”活动也就此进入第二环节——“走读”阶段。一场对经典作品《牡丹亭》的深度阅读正在持续进行中。

全方位立体式阅读经典

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和晶报社联合推出的“书立方”活动是本届读书月新增的重点活动之一,通过对一本经典书籍《牡丹亭》进行多样化的、立体式的阅读,包括续写经典、赴作者故里走读、名家讲座、学者论坛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经典、喜欢经典、阅读经典,促使经典阅读向纵深发展。

本月16日,“书立方”活动第一环节结束,《牡丹亭》续写有奖征文揭晓,共评出优胜奖13名、鼓励奖7名。 13名优胜奖获得者获得了参加“书立方”第二环节探访之旅的机会。所谓“探访之旅”,就是组织牡丹亭续写活动的优胜奖获得者远赴《牡丹亭》作者汤显祖故乡 抚州市临川以及艺术再现《牡丹亭》人文景观的赣州市大余牡丹亭公园进行实地“走读”。最终,7名征文优胜奖获得者参加了此次探访之旅。

专家全程陪同讲解

如果说《牡丹亭》续写是创作者们在文笔、思想上与经典的一次对接,那么,实地走读则是创作者们是在现实中朝向经典的一次跋涉。本次探访之旅19日启程,首先到达的是《牡丹亭》作者汤显祖故乡抚州市临川。20日,探访之旅在戏曲研究专家、东华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章军华副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墓、王安石纪念馆、玉隆万寿宫等地。当天,成员们还爬了当地的名山灵谷峰,据说,当年汤显祖经常在这座山上搞戏曲创作。在参观的过程中,章教授为探访之旅的成员们对当地的古典戏曲文化现象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解读。21日,探访之团离开抚州临川,到达赣州市大余县探访牡丹亭。大余的牡丹亭公园,艺术地再现了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剧中的人文景观,给探访之旅的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这次《牡丹亭》走读活动,章军华副教授这样评价,这很类似于学术上的田野调查,实地的走读有利于对文学作品的具体理解。比如,感受临川的方言,就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牡丹亭》这部作品。另外,作者成长的背景环境是什么,作品里边的景物在现实中是个什么 样子,都有助于对经典作品全方位的解读。

“对经典作品进行续写,然后再走读,我这还真是第一次遇到。”章军华副教授说,他以前组织过学生对牡丹亭进行改写,但从没进行过续写,改写其实还是一种模仿,而续写却有出经典的可能。

“走读”带来创作灵感

白天走读,晚上唱曲。参与探访之旅的7位获奖者经历了三天的文化之旅。在畅谈临川汤翁故里之行的感受时,他们说得最多的词是“感怀”,“走读”活动似乎一下子拉近了他们与《牡丹亭》在时空上的距离感,比起以前的抽象想象,故事情节变得更加可触可摸、有血有肉。

在7名优胜奖获奖作者中,四川人姜丰4万字续写《牡丹亭》的作品《夺梦奇缘》获得高度评价。姜丰说:“此次探访之旅,更使我与伟大剧作家的心灵息息相通,使我对自己的创作和汤显祖剧本,都有了更深的体悟,从而在强化个人创作主体性的前提下,对《牡丹亭》本身的创作背景,以及其思想情感、哲学意蕴上的延伸,有了重新续写《牡丹亭》的意念。”

此外,参与者也共同表达了这样的心声,希望主办方以后能将这样的“走读”活动持续办下去,从而使得深圳读书月走得更远,也让自己的读书变得更加的立体和多方位。

下一站:专家读剧

“书立方”第二环节“走读”结束后,下一站将进入第三环节:专家读剧。11月25日晚,学者靳飞将在关山月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向晶报读者、读书月嘉宾解读中日版昆曲《牡丹亭》。靳飞是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导演兼制作人,著名国学大师张中行的弟子、日本东京大学特任教授。他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中日文化交流,与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结交十几年。届时,他将道出坂东与梅兰芳、与中国文化的若干不解之缘。

11月29日,“高峰论坛——阅读方式的革命”也将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坛论讲。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