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之美
【作者】 纽约邓泰和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2.10
【版次】第D04版:文学副刊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牡丹亭》 邓泰和供图
《牡丹亭》是中国明代知名戏剧家汤显祖的经典著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京剧名伶梅兰芳与于振飞搭挡,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公演过昆曲《牡丹亭》中最出名的一折——《游园惊梦》;后来有“昆曲迷”之称的台湾作家白先勇,起心动念磨合整一年,进而推出了具有新美学理念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然而,无论是京昆名家表演的《游园惊梦》,还是白先勇的新版《牡丹亭》,都是演员通过演唱结合舞蹈动作的戏剧形式,而龙年之始,在纽约林肯中心David H.Koch剧院连演四场的《牡丹亭》,则是别开生面的大型民族舞剧,给各族裔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我观赏之后,心花怒放,觉得品尝到一席丰鲜绝美的艺术盛宴!
《牡丹亭》流传于世,深入人心。故事发生在南宋初年,16岁的花季少女杜丽娘,是南安府杜太守的女儿,一天她在后花园牡丹亭中悠然入眠,梦境中邂逅手持柳枝的俊秀书生柳梦梅,两人一见倾心,恩爱缠绵。岂料,梦醒神清,情人遁影,丽娘哀凄生悲,从此病卧床榻,良药难治。父母心焦,为她择婿,她拒不应允,弥留之际,自绘美貌,留于人间。巧的是,画像流落街市,被赶考中的柳梦梅发现买下,又被丽娘的游魂所见,追踪与他幽会,立下海誓山盟。无常将他们带到冥府,丽娘面对种种磨难,忠贞不改初衷,真挚的深情打动了神鬼,判官开恩将他俩送回阳世。从此,这对情投意合的情侣,穿越了生死之界,成为终身之盟的眷属。
舞剧《牡丹亭》是由来自汤显祖故乡、古都南京的中国金陵艺术团担纲演出,是一个拥有实力雄厚的编导演团队,曾经获得全国舞蹈“荷花奖”比赛金奖、“文华新剧目奖”等多项殊荣。男女主角分别由许鹏扮演柳梦梅、胡琴心扮演杜丽娘,他们均荣获中国舞台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文华奖”。
该剧分成“闺塾、惊梦;写真、离魂;魂游、冥誓;冥判、回生”四幕。现代中国艺术家们大胆革新,将古代名家的优秀剧作改编成中国版本的《人鬼情未了》,采取后现代造型设计,用水墨画及书法营造出神幻绮丽的江南水乡意境,运用不同色彩与形态的牡丹花,含蓄地衬托出杜丽娘复杂交揉的恋情和伤怀,人物的服饰既有传统的古典元素,又有时尚的现代风格,使得人、鬼、神在三维的空间中凸显出来,表现了剧情的大开大阖与大喜大悲。
由于舞剧《牡丹亭》不同于京剧版及昆曲版,完全要依靠中国特色的舞蹈语言,来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所以无法照本宣科地移植原有的选段,必须集思广益,弃旧立新,融会贯通,以煥然一新的面貌,珠贝般的亮丽,使得观众惊艳称奇,产生视听上的强烈震撼。
艺术创新,殊非简易,舞蹈家们巧琢雕饰,凭着扎实的舞蹈功力和优美的肢体语言,轻盈飘逸地在舞台作单人舞与双人舞,激情四溢,浪漫唯美,尽情展现了东方古典清雅柔婉的风姿。其中值得称道的是,能够巧妙地利用浓淡相宜的布景及灯光,来切割时空,转換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尤其在演绎杜丽入娘为了追求爱情而穿越时空时,利用悬吊技术,使杜丽娘犹如彩蝶自由飞翔起来,穿越了人间与天堂,又同样让郁郁寡欢的柳梦梅的魂体缓缓飞来,也让杜丽娘的魂魄随之飞去,显示了一对情人如形随影、生死不离的纯挚情愫。
精彩纷呈的演出,激起轰动效应,让美国观众了解400年前的原创剧作家汤显祖,就是“中国的莎士比亚”,在拊掌称羡声中,晓悟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那么的丰厚,中国的舞剧是那么的精妙,中国的爱情传奇是那么的动人!
观剧之后,我的心情仍然在跌宕起伏。不禁缄默入思:艺术创造的最高目标就是美,也就是意境。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说过:“因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宗先生所指的“三层次”,即是“情”、“气”、“格”三境,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美的极致。中国古人提倡的禅境,也是中国艺术求索的心灵境界,理想境界。禅是动中的极靜,也是靜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而“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因为“舞”是自由有韵律的“律动”,是生命最完美、最自然的流露。中国绘画、书法草情篆意地舞笔挥洒,敦煌佛雕中腾挪飞天姿态,音乐中抑扬顿挫的旋律,甚至诗歌也以飞舞的意象作为最高境界。
在2000多年的衍变与发展过程中,中国戏剧并不例外,形成“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为根基”的独特风格,这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广瀚宇宙意识。
舞剧《牡丹亭》,更以其节奏与韵律,体现了生命、热情和力量,进入意态纵橫、灵幻曼妙的境界。《牡丹亭》的舞者,都是友好的文化使者,他们没有辜负广大观众的殷切期望,在超旷空灵的翩翩旋舞中,给人们带来诗画醇美的享受,春醉似酒般的欢愉。
中国一定会步履稳健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民众更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