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叹《牡丹亭》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1.19
【版次】第A33版 (怡园)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李正 《牡丹亭》这出戏是昆曲,初演于明朝万历年。上世纪三十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也曾为它乐演不疲。直到今天,白先勇先生还把它请出了国门,又引起了黄头发蓝眼睛们的惊羡和赞叹。《牡丹亭》究竟是出什么主题的戏?为什么演了几百年而经久不衰呢?《牡丹亭》中如花年华的杜丽娘,她思春,想嫁人,哪能像今天《非诚勿扰》中的女孩子那样可以倾诉、袒露、表白,只得压抑在心底暗暗地想、偷偷地想,甚至连做梦都在想,精诚所至,还真给她想到了柳梦梅这个人,俩人卿卿我我,如胶似漆、难舍难分,结果一觉醒来却是美梦一场,从此相思成疾,恹恹不起,一命呜呼。倒是"皇天不负苦人心",到后来还是让她如愿与柳梦梅结成了"人鬼夫妻"。但这场不现实的婚姻并没有骗过观众,相反,倒让人们为它付出了同情和遗憾,甚至一掬由感而发的眼泪。 一场悲剧。但悲剧这玩意儿很讨巧。凡是最终走不到一块儿的故事总是很卖座。包括越剧《红楼梦》,一看到贾宝玉在吊祭林黛玉时左一句右一句地"问紫鹃",台下的那些观众眼泪刷刷直流,却断然不会去想到幸亏是林黛玉死了,要不然贾宝玉真娶了她还不知道要生出多少事来。就凭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与秦可卿的那一腿,晴雯裸着玉身脱给他红肚兜作为留情纪念,就林黛玉的那点雅量,又哪里容得了贾宝玉的情外有情,早就跟他闹离婚了。 一场悲剧。但悲剧这玩意儿又总会在抗争些什么,向往些什么。 于是,我们的评论家们即以犀利的眼光对《牡丹亭》作了一个精辟的分析:杜丽娘的闺中思春,渴求得到异性的爱抚,这无疑就是对把控女性思想行为的"程朱理学",在作一次旗帜鲜明的抗争,她的向往就是要过一个正常女人的生活。结论是要打破封建禁锢,解放女权、女性。 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程朱两位大师生在一向都很羸弱的宋朝,搞出了一套"三纲五常",可谓"应天应时"。倘若生在武则天时代,我想他们是断然不会说什么"男尊女卑"、"从一而终"之类的忤逆之言,去招致杀身之祸的。 奇怪的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评判褒贬,往往会标准不一、心口不一、言行不一。我们可以正颜痛斥武则天纳宠的"荒淫无耻",也能津津乐道乾隆帝三宫六院之外还处处留情的"倜傥风流"。唐伯虎点秋香作为美谈,潘金莲跟了西门庆就与全世界都结了仇。 可叹《牡丹亭》,尽管对它的赞美之言不绝于耳,但在我看来还是白演了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