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再遇《牡丹亭》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4.20
【版次】第B06版(文化·演出)
【入库时间】
【全文】
整个“水乐堂”在谭盾手中都变成了乐器——屋顶、廊柱、地板乃至门外石阶。这一点体现了谭盾建筑音乐的理念——把音乐当建筑看,把建筑当音乐听。
早报记者?周云?
今年五一前夕,谭盾的《天顶上的一滴水》和张军的《牡丹亭》在经历了一个冬天的休整之后,又将分别在水乡古镇朱家角的“水乐堂”和“课植园”重新亮相。
“水乐堂”里听心音
相比去年,即将开幕的《天顶上的一滴水》2011演出季的最大亮点便是湖北博物馆专家模仿战国时期编钟的音阶音色新建的音乐阶梯——“禅梯”。
禅梯的每一级阶梯都可发出悦耳的古老编钟的乐音。当弦乐演奏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禅歌时,打击乐手也会在音乐阶梯上演奏出禅音。谭盾在亲自演奏一段后感慨地说:“禅梯的定音极难,走在禅梯上像是走心路。走心路听心音。”其实整个“水乐堂”在谭盾手中都变成了乐器——屋顶、廊柱、地板乃至门外石阶。这一点体现了谭盾建筑音乐的理念——把音乐当建筑看,把建筑当音乐听。
《天顶上的一滴水》是弦乐四重奏、琵琶、女声、打击水乐和多媒体的一个精彩组合。在这个曾经的老粮仓,表演者穿着水鞋、水裤,在水里演奏巴赫、唱RAP、打击谭盾发明的水乐器,和对面的圆津禅院形成有趣的合奏。小提琴响起,巴赫穿越时空而来,与河对岸的禅声呼应。事实上,演出开始后“水乐堂”外的河与水舞台连成一体。谭盾是这样解释他的理念的:“我想把河水引进来,再流出去,犹如洗心。”
谭盾的“水乐堂”由谭盾和著名日本矶崎新工作室共同设计,在连体的三幢老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谭盾从德国包豪斯(Bauhaus)风格中得到启发,提出明豪斯(Minhaus)的建筑创新概念。谭盾的明豪斯中的“明”并不局限于中国明代或民国的古建筑,而是泛指中国各年代遗存的老房子。在谭盾眼中,成功改建“水乐堂”就是对如何保护中国老房子的一个创造性的尝试。明豪斯与包豪斯对应相承,融东、西和新、旧为一体。
极简主义演绎《牡丹亭》
作为《天顶上的一滴水》的“姐妹篇”,中国首出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由谭盾和“昆曲王子”张军、舞蹈家黄豆豆联袂打造。
张军说,《牡丹亭》从1558年演到现在,全本55折极尽繁琐。张军之前演过七八个版本的《牡丹亭》,而谭盾也有两次基于《牡丹亭》的创作。经过一番探讨之后,两人决定用一种极简主义的方式来演绎。比如剧本压缩到70分钟,只集中最核心剧情。比如音乐,一笛、一箫、一古琴。其实,中国传统文化里,很讲究“少即是多”,讲究“留白”。张军说,从去年演出之后的结果来看,年轻的观众觉得很古典,外国的观众觉得很先锋。
《天顶上的一滴水》将于4月23日晚开演,每周六及国定假日演出。在演出外的时段,“水乐堂”和“禅梯”还将会对游客开放。而《牡丹亭》将于4月30日起,在5月、6月和9月、10月每周六晚和国定假日晚在“课植园”上演,在日落黄昏之时带领观众进入“游园惊梦”的梦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