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年轻人热恋《牡丹亭》

年轻人热恋《牡丹亭》

作者: 出版日期:2004.10.24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北京青年报

【出版日期】2004.10.2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演出美票价低上座满

本报记者报道掌声、叫好声、相机的快门声,从剧场后面走到乐池边的观众,包围着《牡丹亭》的制作人和演员们。昨晚,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在世纪剧院上演的《牡丹亭》在连演三晚后落幕,该剧出品人白先勇先生走上台表示:“我曾说过,内地有最好的演员,台湾有一流的观众,现在这话要改一改了,北京也有一流的观众。”

据悉,最低10元,最高280元的票价,让《牡丹亭》演出一天比一天票房好。演出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近九成的上座率中,多一半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到了第三天,连过道、台阶都坐着观众,门口想等退票的人只能失望而归。每晚谢幕,观众都从后面聚拢到台前,白先勇、汪世瑜、张继青和两位主演谢幕再谢幕,大家鼓掌再鼓掌,久久不愿离去。在演出间隙,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观众,不少初次看昆曲的年轻观众纷纷肯定《牡丹亭》很美,并表示今后会关注昆曲的演出。

徐城北先生(62岁,学者):第一本因为有事没来看。看了第二本,我觉得有些细节处理得比原来版本好。比如水墨画一样的背景画,从上方吊下的,用以挂画的树枝,都比较符合昆曲抽象美的意境。不过,跟我原来看过的其他版本相比,觉得这一版演员只靠外表亮丽是远远不够的,有些片断唱腔还不够纯熟,有“笔到意不到”的感觉。昆曲演员35岁以后,是最佳年龄。我们是老年人了,感觉中年演员演的味道更足。不要以为中年人就演不出少男少女初恋的感觉。阅历越深,表演起来越细腻,味道也就越足。

欧女士(60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上个世纪60年代看过北方昆剧院的《牡丹亭》,那时候就很喜欢昆曲,喜欢它婉转、柔美的唱腔。《牡丹亭》是名剧,所以这次又来看。因为退休,时间允许,而且票价便宜,能承受得起,所以就买了三天的票。这次剧本编排、舞台设计、灯光、唱腔上都不错,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我觉得女演员稍微逊色了一些,但很有潜力。希望他们能越演越好。

丁勇先生(26岁,公司职员):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昆曲,就知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剧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来看,一是因为白先勇,爱屋及乌;二是因为票价低,买了三天的票才180元;三是想了解昆曲。买票的时候觉得怎么也得坚持看完整,但不知道感觉会是什么。但是看了两天,我觉得抛开俊男靓女、服装舞台、剧本的美,单是昆曲的唱腔就让我觉得很美。以后我会关注昆曲演出,有机会想再多看些。

王冬小姐(29岁,公司职员):我的专业是国际金融,只是通过《游园惊梦》的电影知道昆曲,但从来没有看过剧场演出。这次演出好像闹得动静很大,周围七七八八同龄的朋友都来叫我说一起去看。以前看电影、看话剧、看展览都有过这样的情况,但是看戏曲从来没有过,而且连着看三天。我第一天坐进剧院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看下来,但看完,就决定了后两天也要接着看。太美了。不仅仅是昆曲的美,也是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文学上的美。我不懂昆曲,从电视上看到一些年纪大的人演少女,总觉得已识风情的人和初识风情的人不一样,激发不起我美好的联想。看了这个“青春版”,觉得心都跟着唱腔漾出去了。我也希望有机会能看到一些老演员演的版本,更多地了解昆曲。

史峻先生(25岁,留学生):我原来看过白先勇的《孽子》,知道他和这个演出有关,所以来看看。原来从不知道中国还有昆曲。我开始只买了一天的票,看完觉得很美,又买了第二天的,第三场还会再来。演出有英文字幕,我又正在学中文,所以基本都能明白。我觉得很美,很喜欢。以后要是有机会,还是想看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