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融化在市民心坎的“阳春白雪”

融化在市民心坎的“阳春白雪”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9.19 点击数:0

【副篇名】——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南充“爆棚”现象述评(上)

【报纸名称】:南充日报

【出版日期】2012.09.19

【版次】第A01版:

【入库时间】20121030

【全文】

这是继承传统文化并大胆创新的大型民族舞剧展演。

这是继大型红色经典歌剧《江姐》在南充“爆棚”之后,引进的又一精品力作。

在南充市民翘首期待中,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于9月12日至14日在南充大剧院正式上演。如早前承办方在引进该剧时预想的那样,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在南充演出期间受到了市民们的热捧和高度评价。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市井百姓;无论是部队官兵,还是莘莘学子,人们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走进南充大剧院,陶冶在精品舞台艺术散发出的巨大魅力中。

3天时间,连演3场,场场座无虚席,3500多名观众欣赏了这一古典而传奇的精美舞剧。一时间,“牡丹亭”成为市民时时咀嚼与回味的“文化美味”,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唯美、浪漫、感动、震撼,这些词语似乎已不能完整、准确表达出市民观看《牡丹亭》后的真实感受。在《牡丹亭》柳梦梅的扮演者许鹏以及众多群舞演员的微博上,南充观众用他们最朴实的语言、最诚挚的情愫,纷纷表达了对舞蹈者们倾情演绎的谢意。

“在早前的演出发布会上,以及来南充后正式演出前,我们已经感受到南充观众对舞剧《牡丹亭》的欢迎,对国家精品舞台艺术的渴望。”《牡丹亭》编导吕玲,柳梦梅、杜丽娘的扮演者许鹏、胡琴心等都有过这样的感慨。有感于此,剧组全体演职人员用心排练、精心表演,向南充观众献上一场又一场状态最佳、效果最好的演出。

这部改编自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经典巨作《牡丹亭》的大型舞剧,在传承经典和追求创新上作出了有益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结合,既让观众感受到了经典文学作品的生命永恒,又能让观众享受到舞蹈艺术的视觉魅力。无论是剧中男女主角绝美的双人对舞、颇具明代市井气息的风趣群舞,抑或男女主角最终披上“牡丹嫁衣”终成眷属等,都给观众带来了唯美、震撼的视觉冲击力。或激扬或低婉的配乐,极具江南风韵的舞美设计,让观众感受到了精致华美的艺术魅力。

当物质需求得到普遍满足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会与日俱增。业内人士分析,此次《牡丹亭》在南充受欢迎的程度和观众的热烈反响,充分说明广大市民的艺术修养水平、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因而对“精品艺术”、“高雅艺术”是十分渴求的。其实,从现场观众的一些细微表现就可见一斑:为了营造良好的观赏环境,大多数观众自觉地关闭手机铃声、不在场内随意走动、尽可能避免使用闪光灯拍照;当台上演到精彩之处时,台下观众给予热烈而友好的掌声。这一切,都说明南充观众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自身的文明素养、鉴赏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

南充歌舞剧院负责人认为,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走进南充,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除了剧中男女主角追求自由爱情这一宏大而普遍的主题外,舞剧融入现代元素的演绎手法,在满足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欣赏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求新求变的需求。此外,灯光、音响等设备和舞美设计堪称国内一流水准,也为演出起到了增色生辉的作用。

优秀舞台艺术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文化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是继大型红色经典歌剧《江姐》走进南充之后,演出再次大获成功的又一精品力作。这二者都是我市大力实施的“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南充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广大市民的文艺鉴赏水平,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体现了南充各级各相关部门高度的文化自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与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文化强市这一奋斗目标,大力推动“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无疑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只有一手抓精品力作引进工程,一手抓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南充的文艺百花园才会更加生机勃勃、才会更加百花齐放,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南充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文艺创作卓有成效。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转化成了推动南充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形成的文化冲击波,在市民心中形成的文化自豪,足以产生强大而持久的热爱南充、建设南充的激情和行动。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