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文化惠民的务实之举

文化惠民的务实之举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9.28 点击数:0

【副篇名】——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南充“爆棚”现象述评(下)

【报纸名称】:南充日报

【出版日期】2012.09.28

【版次】第A02版:

【入库时间】20121030

【全文】

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在南充的华美演出虽然落幕,但广大市民对它的回味与讨论,仍萦绕耳畔。

《牡丹亭》备受追捧,折射出广大市民对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的期许与渴求,也表明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繁荣本土优秀文化的同时,坚持引进优秀的、高水平的文化节目,实乃文化惠民的务实之举。

《牡丹亭》原为昆曲剧本,受众面相对较窄,但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将其大胆革新,以民族舞剧形式呈现,不仅扩大了受众面,更让观众“耳目一新”,在全国上演100多场,场场“爆棚”,并斩获10多个奖项。

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独具匠心的变革与创新,成就了大型舞剧《牡丹亭》今日之盛况,给南充广大观众捧上了一台台精彩、艳丽的“视觉盛宴”。走进南充大剧院观赏大型民族舞剧的市民由衷感叹:能在家门口欣赏到如此精彩的舞剧,欣赏到从书本中“走”出来的经典故事,实属不易。广大市民表示,观看了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激发起了对下一次“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的热切期盼。

《牡丹亭》在南充演出期间,除了普通观众,我市舞蹈界、创作界人士也纷纷到场观摩。演出现场,那华美的舞台设计、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舞蹈、演员们精致的服装、营造出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令我市舞蹈界、创作界人士赞叹有加。他们认为,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自上演以来能取得巨大成功,其“秘诀”在于经典传统文化与现代演绎手法完美结合,既满足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又满足了观众求新求变的需求。

回眸我市近年来涌现出的一大批本土优秀文艺作品,无不是得益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的创作手法。从荣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的大型史诗性歌舞剧《相如长歌》,到斩获四川省政府“文华奖”的大型民俗风情剧《蜀红》,再到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较高知名度的《嘉水绸韵》、《身边的感动》等,这些从南充本土“出炉”,走向全省甚至全国的优秀文艺作品,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也悄然提升着南充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

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的成功引进、演出,对我市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繁荣优秀文化、建设川东北文化高地,给予了不少有益的启迪。

南充是文化资源大市,自古人文鼎盛、冠冕三巴,有着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文化等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多元文化。对此,我市有识之士建议,可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抽调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基层,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精品力作。争取全国知名作家、文艺创作工作者来我市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创作出有南充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作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在旅游景点开展结合本地文化特色的文艺表演,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打造川东北文化高地。

要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需要先进的文化来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市大打“嘉陵江文化”牌,在深入挖掘“四大主题文化”资源和成功创建嘉陵江文化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了南充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嘉陵江灯戏艺术节”、“嘉陵江大讲堂”等嘉陵江文化品牌活动的持续开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目前,我市还积极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加强载体建设。

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在南充完美落幕已有时日,但它只是“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的一个缩影。随着我市文化惠民活动的深入开展,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水平文艺演出团队、优秀剧目,将在南充市民身边精彩上演,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南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