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副篇名】——赏昆曲《牡丹亭》之“游园”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05.02
【版次】第3版:文体
【入库时间】20130530
【全文】
于慧琦
这个春天,远离家乡故土,思念亲朋好友,心中怅然自不待言。昨日网上徘徊,遇见朋友巧思,她建议我听听昆曲,并为我传来《牡丹亭·游园》【皂罗袍】的曲目。
轻轻点开【皂罗袍】,耳畔骤然群鸟喳喳,好一番热闹。一段弦乐如纱妙曼,一段弹拨乐似水叮咚。清脆的笛音仿佛粘着阳光,染着翠绿,镀着花香,从遥远的天际飞来,忽而轻灵翔舞,忽而悠然徘徊。就在“656121216”的过度音乐中,演唱袅袅而起。音律婉转典雅,唱词意味深长,演唱如怨如慕。听了一遍又一遍,这昆曲如此典雅幽静,千回百转,一唱三叹,若云儿漂浮,像雾儿弥漫,如同天籁,好似仙乐,仿佛从前世中逶迤而来,叫人恍若隔世。想象那杏面桃腮,眉峰如画的美妙少女,徜徉于姹紫嫣红的花园中,细步于杨柳依依的小径中,看花赏景,触动情思,朱唇轻起,借曲抒情,吐露心声。
音以比耳为美,色以悦目为欢。听了几遍【皂罗袍】,良久于屏幕前,满耳的缠绵和细腻,满心的悲喜与幽深。叫人惊艳,又一时不知所措。只觉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听贾府家庭戏班小演员的演唱,从不觉点头自叹,到侧耳细听,如醉如痴,再到站立不住。“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侬心事”。令林妹妹心动神摇,只觉得余香满口,难以名状的就是这个《牡丹亭·游园》中的曲调。它已经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当年我带领学生学习欣赏这篇课文,很是喜欢,但却没有听到这有关昆曲的演唱。
今天再读这优美精细,带着香气的文辞,尤其音乐的渲染和演唱的演绎,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听了【皂罗袍】,又听了整个“游园”。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发出的感叹。这里明写春景,暗写春情。“晴丝”即“情思”的谐音,实质是将春情寓于春景之中。满园春色正好,丽娘比照自身,自得“翠生生出落得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然而“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丽娘突感寂寞,其唱腔尤为婉转动人,曼妙悠然。
春天景色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丽娘平日囿于闺阁中,竟不知外面世界如此精彩动人。大自然的美景,春天的阳光,唤醒了丽娘的青春活力和爱情的苏醒。然而大好年光却只能困守闺中,无缘得良伴佳偶。纵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终究敌不过他韶光贱。丽娘进而感受到春光后的衰败与凋零,想到命运的无奈与冷漠,不由乐尽悲来,哀叹春去何急,感慨青春短暂,人生无常。
再看【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面对着紫蓓红花、亭台香榭、细雨轻风、烟雾游船的春景,丽娘惋惜只有“断井颓垣”相伴,感叹“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丽娘以牡丹自比,想到被耽搁的青春,其哀倍增。
于丹在谈昆曲之美时说过:“我相信今生有一些美丽的缘定必然相逢,我喜欢有一种生活方式可以叫作‘昆曲”。这个季节,春寒料峭,我与昆曲相逢。它是我心中的一缕春光,一线春风。“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听此曲,怎知昆曲妙哉。赏得昆曲,才知昆曲如《韶》尽美尽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