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娱
【副篇名】演出权力榜榜首:《牡丹亭》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12.28
【版次】特刊T10(年终特刊)
【入库时间】20130330
【全文】
“一个城市的话剧演出理想的状态是,本土作品多,有外来的大作品做点缀。”湖南大剧院总经理黄蓉说。
长沙并不缺乏本土作品。去年,《斑马@斑马》演了十多场,上座率都不错,今年,《我的母亲是条大马哈鱼》在舞美等方面全面升级,此外,源点文化还与台湾导演李宗熹合作,重新制作了话剧《守岁》,并将展开全国巡演。
但对这些本土话剧来说,市场和观众的包容性,目前还是个难题。
本报记者龚义群长沙报道
剧团·本土
资金和观众都是问题
今年上演的24个剧目中,有5个剧目来自民间剧团。年初,没想好戏剧工坊和湖南青年戏剧工坊联手,试图通过做一个品质优良的剧来一次“集体发声”。5月,《我的母亲是条大马哈鱼》在红色剧院上演,剧场、灯光、舞美在专业“外援”的支持下向专业靠拢。半年过去,制作人李韧说,“原创话剧中,《大马哈鱼》和《斑马@斑马》是完全原创的,而《大马哈鱼》在舞美上升级了,更精益求精,是目前本土原创中最有艺术性的话剧。”不过,演出前的美好期望“没有达到”。
在他看来,“现在的环境没有允许,资金和观众的包容性都是问题”。在“大马哈鱼”之后,民间又排练了4个新戏,但不完全是原创,大多改编自国外,“都是成熟的剧本,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因为剧团需要选择有保障的(剧本),原创的剧本风险太大,改编剧本至少在戏出来后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但是如此一来,版权成了问题,李韧说,“希望大家能多一些宽容”。
除了民间力量,湖南大剧院也开始走向原创。据黄蓉介绍,湖南大剧院在今年4月成立艺术剧院,包括歌舞团、魔术团、话剧团和管乐团。而话剧团方面,没想好戏剧工坊与大剧院展开合作。黄蓉说,“(大剧团)可以从排练场地、宣传和营销方面帮助剧团,今年《疯狂周末》已经在湘潭演了,目前正在谈与安徽的合作。”同时,她表示,“明年大剧院将做‘青年戏剧节’,让原创的作品上来PK,
促进原创力量的提高”。
制作·本土
签约导演,创作新作品
今年,源点文化与台湾导演李宗熹合作,重新制作了话剧《守岁》,并将开展全国巡演,还获得了国外的演出邀约。
“去年做完《宝岛一村》后,发现一直引进外来剧不是办法”,源点文化总经理陈虹说,“引进话剧太单一了,而且成本也非常高”,自己做,可以从被动转到主动的位置,“发展空间更大,面对的是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市场。”但更大的市场,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守岁》能展开巡演很不容易,自己制作话剧,这样的运气并不一定常有,可能投了钱却没有人约。”陈虹说,“《宝岛一村》来演的时候,全国都知道这是好戏,刚开票,就是几万几万地出票,但《守岁》不再是名声轰动的大导演,整台戏的演职人员表中只有江珊为大众熟知,而且还没有形成好的碑,长沙刚开票时,票房很冷清”。
这只是个开始。明年他们打算与李宗熹签约,创作新作品。这也意味着,以前都是在上海、北京、台湾演出过的碑剧来长沙,以后则可能转向湖南本土出品的碑剧扩散出去。
案例·儿童剧
在全年的演出中,演出场次最多的不是话剧,而是儿童剧。据黄蓉介绍,“基本上,每个月都有2-4场演出,而且这只是大剧场的演出”。演出售票非常火热,“这些儿童剧把小朋友的学习、娱乐相结合,寓教于乐,剧场里可以做一些亲子活动。而且相比成人,儿童剧的成本要低一些,门票也便宜不少,最贵的也就200元左右”。
实际上,儿童剧演出火爆,在长沙也就这两年的事情。据黄蓉介绍,2010年以前,每年在长沙演出的儿童剧只有3-4个剧目,从2010年开始,剧目突然增加,每个月有2-4场演出,已经形成了规律。
与其他演出多是引进相比,儿童剧的本土原创力量颇大,金鹰卡通频道有不少儿童剧受小朋友热捧。同时,今年上半年完成改制的原湖南省话剧团也将儿童剧作为主攻方向,打造了湖南首个儿童剧院,每年演出32场,而制作的《快乐城堡》《马兰花》等作品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
“就是因为这个,我对未来的剧场充满信心。小孩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以后就会很自然地接受这种文化消费形式,”黄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