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牡丹亭》重庆完美首秀
【副篇名】错过昨晚的读者还能抓紧时间,今晚七点半,《牡丹亭》将还有一场演出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1.07
【版次】第024版:重庆新闻都市
【入库时间】20140110
【全文】
昨晚,《牡丹亭》在大剧院演出,取得超乎预期的成功。 重庆晨报记者 高科 摄
5日,李成芝的女儿桂立介绍她创作的作品《开心老街》。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
重庆晨报讯 (记者 赵欣)山城这几日秋色渐浓,但昨晚的重庆大剧院却一片春意。在一片雷动的掌声中,南京军区文工团创作的大型舞剧《牡丹亭》完成了重庆首秀。
作为四艺节重要演出之一,舞剧《牡丹亭》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功。收获最多掌声的,无疑是女主角杜丽娘的扮演者,重庆妹子许馨予(本报曾作报道)。晨报记者根据观剧体验与读者分享两大看点。错过昨晚的读者请抓紧时间,今晚七点半,《牡丹亭》将还有一场演出。
看点一
最俏丽的杜丽娘
汤显祖的经典之作《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已有昆曲、芭蕾等艺术形式加以展现,尤其在昆曲中,其传奇故事获得了不朽生命力。
杜丽娘是故事的核心人物,在历年来的各个版本中,杜丽娘的扮演者都是出类拔萃者。但是在舞剧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最为年轻俏丽的杜丽娘。或许是年龄小的缘故,重庆妹子许馨予对杜丽娘的演绎加入了90后年轻演员的本色成分。
没有唱词,所有诠释靠肢体动作进行,许馨予版的杜丽娘看不到礼教的束缚,有的只是闺阁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这个意义上看,她对经典的杜丽娘形象是一大创新。
看点二
瑰丽华美的群舞
群舞场面多次出现在舞剧《牡丹亭》中,对于声势氛围的营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对66中退休老教师夫妇观看了演出,70多岁的老太太在演出结束后告诉晨报记者,今天的演出超乎想象,“原本不太了解《牡丹亭》,但是假如今天没跟老伴儿来,我一定会后悔。”演员们的舞台服装也极美,无论是柳梦梅鹅黄底的梅花长衫,还是杜丽娘粉红底大花裙装,一起构成了舞台最美的春景。
第三届綦江版画艺术节明起开展
重庆晨报讯 (记者 欧阳玉姝)明天,第三届綦江农民版画艺术节将在綦江农民版画院开展。届时,有近400多幅綦江版画作品将在这里展出一个月的时间。随后,这些作品还将移驾刚开馆不久的重庆市美术馆展出。
据綦江县文广局负责人介绍,今年的綦江农民版画艺术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重庆綦江版画奖作品展、綦江农民版画新作展、綦江少儿版画暨开展仪式;二是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全国版画创作作品看稿会;三是版画普及进农家文艺展演活动。
与以往不同,本届版画艺术节用颁奖仪式代替以往的晚会表演,而版画普及进农家文艺展演活动,不请明星大腕助阵,由20个镇街自发组织民众参与演出,大大节约了成本,也调动了乡亲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人物>
画笔加电脑 两代人共绘綦江版画
李成芝1965年出生,20多年农村的生活经历,给了她很多的灵感和元素,她已是农民版画界当之无愧的传承人。女儿桂立,则是1988年的新生代。
11月5日,綦江农民版画院,李成芝如常在画室忙活。而外面的走廊上,女儿桂立也在为参加第三届綦江农民版画艺术节忙碌。母女两人的画作都将在这次版画艺术节中展出。
1984年,李成芝偶然参加了綦江农民版画培训班,就被这种色彩浓郁,富有乡村生活气息的传统艺术吸引了,她也是看着推着綦江版画从乡村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
而1988年出生的桂立,17岁时就独立创作了自己第一幅版画。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后,桂立又加入了科班的系统知识,对綦江农民版画,又有了她自己的理解。
创新是明显的。“我会先画黑白稿,然后再在黑白稿上手工涂色。”李成芝拿起刚刚用铅笔描好线的画纸说,待到彩色稿定稿后,就是上版、刻板,最后比照着彩色稿定稿的样子,给木版上色,再拓印。
和李成芝不同,女儿桂立是用电脑完成黑白稿和定颜色的。
“妈妈不习惯用电脑,她熟练,虽然我改颜色只用动动鼠标,但其实时间上妈妈还是要快些。”桂立说。
桂立如今已经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在綦江县文广局工作。主要从事文艺创作,特别是版画的创作工作。
桂立这次参加版画艺术节的作品叫《开心老街》,老街石梯两边挂满了红红的灯笼,火锅店里,人们烫着火锅说笑着,好不热闹。
“每次把色配完,总会第一个拿给妈妈看。”桂立说,李成芝不会干涉她起草的内容,结构,想法。
“我的创作老师应该是妈妈”桂立说,如今,她已经离不开版画艺术了。
女承母业,李成芝说不是她母亲的角色吸引女儿来做,而是綦江版画独特的色彩和魅力吸引了新生代的加盟。
重庆晨报记者 欧阳玉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