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相约《牡丹亭》
【副篇名】——— 记者探营青春版《牡丹亭》彩排现场
【作者】 冯经伟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3.10.18
【版次】第A05版:精彩十艺 人民节日
【入库时间】20131120
【全文】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看《牡丹亭》,怎知昆曲为何?18日、19日晚,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历经10年打造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精华本,将在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接连上演两场,这也是这部爱得“死去活来”的昆剧经典在山东的首演。
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推出以来,曾成功缔造了美国、英国、希腊和港澳台、北京、上海等国内外221场的辉煌纪录,此次该剧正式亮相十艺节,将全力冲击第十四届文华大奖。昨晚,记者探营青春版《牡丹亭》彩排现场,去聆听这部爱情剧“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感人故事。并在现场采访了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
彩排抓细节力求完美献艺
昨晚7时,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的灯光、音响全部打开,来自苏州昆剧院的演员全部上阵,进行适应场地的唯一一次彩排。青春版《牡丹亭》总导演汪世瑜在彩排开始后,通过话筒不断地告诉灯光师调试灯光,直到舞台灯光达到他理想的亮度为止。看到开场的桌椅布套有些起皱,他专门嘱咐剧务人员在明天演出前一定要熨平。
汪世瑜告诉参加彩排的演员,大剧院“金色大厅”的色调与青春版《牡丹亭》舞台布景的色调非常吻合,为明晚演员完美发挥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勉励大家发挥出最佳状态。
青春版昆曲传承“活在当下”
许多观众在观演前会好奇,为什么该剧会被称为“青春版”《牡丹亭》,对此,最早提出“青春版”这一提法的该剧制作人、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告诉记者,剧院怀着抢救保护昆曲、培养年轻演员的初衷,准备打造一部青春版《牡丹亭》,最初的想法是让年轻人演绎一部青春的爱情故事,在探索的过程中,团队认识到必须要让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10年来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何实践昆曲的当代活态传承”,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本质是“活在当下”,除了剧目和演员的传承外,最重要的还是观众传承。
蔡少华告诉记者,如今,最让他欣喜的是,在青春版《牡丹亭》50多万观众里,70%都是年轻观众,而且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高,昆曲演员的粉丝里大部分也都是年轻人。
精华本保留最经典折子
《牡丹亭》原作共55折,而青春版《牡丹亭》分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上中下三本,历时9个小时,分三天演出。要想在十艺节文华奖展演较短的时间内全部演完难度很大。此次青春版《牡丹亭》之所以被称为精华本,蔡少华道出了其中原由:“青春版《牡丹亭》里最经典的折子和核心部分,在精华本里都将全部保留,‘游园惊梦’和‘写真离魂’死去活来的故事脉络依然不变”,蔡少华介绍,精华本将在3小时内让观众领略昆曲最经典、最唯美的部分。
“金童玉女”与主角神韵最相似
2002年底青春版《牡丹亭》开始酝酿时,该剧主演沈丰英和俞玖林两位如今的梅花奖得主当时才23岁,对为什么选择两位年轻演员来饰演剧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蔡少华说,除了演员本身的刻苦和唱念做打的基本功要扎实外,该剧的制片人白先勇看完两人的演出后当即拍板,“两人的神韵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最为接近”,这对剧中的“金童玉女”后来也得到观众广泛认可。“每个人都在做梦,想梦,建议济南的观众走进剧院,来看一看青春版《牡丹亭》,还原你心中的梦。”蔡少华最后寄语济南观众。
(本报记者 冯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