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演《紫钗记》 圆“临川四梦”(附照片)

演《紫钗记》 圆“临川四梦”(附照片)

作者:张裕安葵 出版日期:2009.01.06 点击数:520

【作者】 张裕 安葵

【报纸名称】:上海文汇报

【出版日期】2009.01.06

【版次】第9版(文化新闻)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

本报讯 (记者张裕)岁末年初,上海昆剧团上演了《紫钗记》,自此,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在汤翁身后400年集结上演。人们总说,汤显祖的《牡丹亭》早已在各个昆剧院团里“姹紫嫣红开遍”,而其余“三梦”却“都付与断井颓垣”。如今,人们终于能在舞台上一睹“四梦”的各样容颜。《紫钗记》之“侠”,《牡丹亭》之“情”,《南柯记》之“佛”,《邯郸记》之“仙”,在昆剧艺术家们的眼波流转、水袖翻飞中,都活灵活现了。

《紫钗记》蕴含其它“三梦”艺术元素

安葵(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昆剧团继《牡丹亭》、《邯郸记》之后,又改编排演了《紫钗记》,这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繁荣昆曲艺术都是很有意义的。《紫钗记》虽是汤显祖前期作品,过去人们对它的评价也多列于其它“三梦”之后,但我认为,从《紫钗记》中可以看到《邯郸记》和《牡丹亭》等剧的艺术“元素”,《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爱情的生死不渝的追求,《邯郸记》中卢生的大起大落的宦海遭际,都可看做《紫钗记》中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发展。同时,《紫钗记》的男女主人公也都独具典型意义。特别是女主人公霍小玉,一个18岁的女孩,却颇有人生的沧桑感,她在新婚“极欢之际,不觉悲生”,与李益分别之时,又作“八年之约”。说李益如能在30岁之后再抛弃她,她就满足了。这与她虽是王爷之女但母亲是歌姬有关,这一形象与其他“三梦”中的女主人公都不同,使人产生悲剧感。所以如果没有《紫钗记》,我们就不能完整地理解汤显祖的戏剧创作,就没有全面地继承他的宝贵遗产。

上海昆剧团把原著的53出压缩为一个晚会的演出,唐葆祥改编的剧本是严肃和有创造性的。比如原著中李益“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的诗是写给他的上司刘镇帅的,给他妻子的则是另外的诗。而卢太尉家的小卒王哨儿是把李益的诗和画送到了小玉手中,只是顺带说了一句:“听的参军爷题诗与刘节镇说,不上望京楼了。”而后又在卢太尉的唆使和压力下,到小玉处说谎。这一过程前后十多出。改编本合并为一折,情节紧凑,也无不合理之处。其它也有许多删减,但故事主线基本清楚;抒情段落重点突出,并能做到冷热场次相济。

此剧的演出难度也较大。所以近代少有全本演出,只有《折柳阳关》等少数折子在舞台流传。因此表演都要新创。扮演李益的黎安和扮演小玉的沈昳丽,都能以富有昆曲韵味的表演和唱腔,塑造出这一对爱情真挚的古代青年男女的形象。千花竞放的元宵灯下,塞草含烟的边关沙场,他们向我们款款走来,倾诉着他们的心曲。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古代的,但现代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能够理解和感到亲切。演出阵容整齐,整个舞台呈现做到了古典美与现代美的结合。

由于该剧不以故事的曲折取胜,而以人物的抒情见长,所以在表演上还应作更细致的创造。特别是《拾钗定情》和《折柳阳关》两场,前者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才子佳人的“一见钟情”;后者可加重小玉的人生沧桑感。再如黄衫客在剧中起重要作用,这一人物不仅增加了剧作的传奇性,也表明了汤显祖对“侠”的一种看法,因此对他的特殊身份和帮助霍、李团圆的过程也应作出更清晰的交代。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