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为了觉 情为了佛:――《南柯记》评介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12.15
【版次】第三版(时事?视觉新闻)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黄建荣
1600年,汤显祖于辞官回临川的第三年,创作完成了第三部重要的剧作――《南柯记》。《南柯记》取材于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南柯太守传》。全剧共44出。《南柯记》是汤显祖继《紫钗记》、《牡丹亭》后完成的第三部剧作,较充反映出作者对官场的绝望与彻悟,贯穿了作者的佛道思想,以及创作中坚持的“至情论”。
剧中主人翁淳于棼凭借夫人瑶芳公主的裙带关系,先任南柯太守,继任左丞相,权势炙手可热,后因受到右相段功的嫉妒,最终在公主去世后被免职回乡。剧中《还朝》和《象谴》两出戏,对此做了有力的揭示。如《还朝》中写段功认为淳于棼“依倚至亲,久据南柯,贪收人望”,他要“为国长虑,请旨召回……防其遥制之害”;在《象谴》中写段功借天象之变,说淳于棼与“豪门贵党,日夜游戏,”“把皇亲宫门无忌”,以致使国王对淳于棼也产生“非俺族类,其心必异”的防范心理。汤显祖在《疑惧》一出中借淳于棼之口也发出的“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君心是坦途。黄河之水能覆舟,若比君心是安流”的深深感叹,正是他自己对官场的绝望与彻悟的真实心流露。
汤显祖儒、佛、道思想的形成是较为复杂的,专家、学者对此已有相应探讨。在汤显祖所处的时代,一般士大夫中亦儒亦道、亦庄亦禅的风气甚浓,得志时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失意时则向佛禅求解脱。汤显祖弃官回乡后,不可能不想到自己多年来的官场挫折和感情的创伤,心中的失意可想而知。为此,他要倾诉自己的苦闷,要挥洒自己的情感,要寻求新的思想皈依。作为文人和布衣的身份,汤显祖只有借助《南柯记》的创作来表明自己的心声。
《南柯记》在艺术上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重新塑造了淳于棼这一典型形象。在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南柯太守传》,淳于棼虽然也是一个因追求名利富贵而破灭的士子,其身上也反映出官场上一定程度的黑暗,但总体上的形象还是显得单薄。汤显祖在继承和发掘原著积极主题的同时,把淳于棼塑造为一个“情味”十足的士子新典型。
除了淳于棼这一形象更显丰满之外,《南柯记》对其他一些人物的刻画也根据需要进行了深化。如,原著中的右相不仅无姓名,而且也并非有妒忌淳于棼的言行。汤显祖把右相命名为段功,又将段功刻画为老谋深算、权变乖戾的小人角色,以更形象地揭示官场的黑暗和仕途的险恶。又如,原著中的王后只是一般性人物,汤显祖则在她身上增加了派人“择婿”、“念女”送经等细节,使得剧中王后(国母)的形象更具人情味。另外,汤显祖还根据剧情的需要,增加了一些原著所没有的配角人物,如溜二、沙三、录事官、檀萝四太子(檀郎)等。这些配角人物,都对淳子棼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情节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