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世上人梦回时心自忖:――《邯郸记》评介

世上人梦回时心自忖:――《邯郸记》评介

作者: 出版日期:2010.12.15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抚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0.12.15

【版次】第三版(时事?视觉新闻)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邹自振

  汤显祖《邯郸梦记题词》自称本剧“大率推广焦湖祝枕事为之”。“焦湖祝枕事”原出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题为《杨林》,写单父县一商贾杨林,到焦湖庙祈福,庙祝授以柏枕,他在枕中梦见被当朝太尉招为贵婿,生六子,享受荣华数十年,梦醒悒然。类似故事还有唐人《樱桃青衣》。然而后代学者大多认为《邯郸记》源出唐人沈既济《枕中记》。此记情节较前两篇具体丰富,与《邯郸记》也更加相近。明杂剧中有谷子敬《邯郸道卢生枕中记》、车任远《邯郸梦》(均已佚),题材都相类似。然而最享盛名的是汤显祖的《邯郸记》,原因是汤氏对原小说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赋予了新的生命。

  《邯郸记》作于《南柯记》的次年。这时,正是吏部以“浮躁”之罪对汤显祖追论削籍不久。他并不因此而颓丧,倒反比写作《南柯记》时振作一些。《邯郸记》展现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集中体现了现世的荒谬和人生的虚无,否定了卢生在现世中的荒谬人生,因为这样的人生是虚无的。

  如果说,《紫钗记》和《牡丹亭》中赞美和讴歌“善情”,却以批判“恶情”为生,《邯郸记》则集中地批判了“恶情”。汤显祖创作的《邯郸记》融入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全剧三十出,梦境部分占了二十六出。作者用幻化的手法所创造的梦境,真实地反映了他生活时代的现实世界。作品既写了带有虚无主义色彩的“理想之梦”――主人公卢生从沉沉大梦中觉醒后,高高兴兴地到蓬莱仙境打扫落花,以及“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卢生梦中出将入相、娇妻美妾、荣华富贵、功名爵禄的理想与追求仅是一枕黄粱。尽管作品有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积极的社会意义还是主要的。

  从《南柯记》到《邯郸记》的变化,主要是从人世悲喜剧转到社会讽刺剧,反映出汤显祖在这一年中(1600年夏到1601年秋)心境的变化。由于他自身遭到情感打击以及看到万历朝政日益腐败,他回归故里时的平静心情完全消失了。本来他以为自身不合于政治世界,不如全身而退,但他退隐以后政局日趋衰败,使得他在《邯郸记》中毫不顾忌地倾泻了他的全部愤慨。

  《邯郸记》是仅次于《牡丹亭》的又一杰作。它是汤显祖几十年宦海生涯的总结,剧末借卢生醉生梦死的一生直接暴露与鞭笞了封建政治的黑暗与腐朽,上至皇帝下至群僚,魑魅魍魉一个个在作者的如椽大笔下原形毕现,堪称为晚明时代的官场现形记。

  《邯郸记》中,汤显祖把他描写梦境的艺术发挥到美妙绝伦的地步:他既写出了具有哲理意味的人生之梦,也写出了带有宿命启示色彩的神秘梦境。梦梦相套,转幻无穷。但是,从梦境的本体象征意义上看,《邯郸记》的梦境意味最为淡薄。剧中主人公卢生的一生是永不满足、永远追求不息的一生。尽管他经历了政治风浪的险恶,也享尽人间的富贵荣华,但是直到死神来临,他依然念念不忘为儿孙后代求利益。通过卢生形象,汤显祖深刻地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情与梦是永远不能被摆脱的,它们就是人生。但是问题的关键也恰恰就在这里,当他把人生的追求提升到哲学最高层次上的永恒时,梦境本身也就在这种哲学的反思中被超越了。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