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只在纸堆里读戏不行” 学者靳飞昨向深圳戏迷解读昆曲《

“只在纸堆里读戏不行” 学者靳飞昨向深圳戏迷解读昆曲《

作者: 出版日期:2010.11.26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晶报

【出版日期】2010.11.26

【版次】第A11版:深圳市情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靳飞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张中行的弟子、日本东京大学特任教授,中日版昆曲《牡丹亭》的导演兼制作人。

听众受到深深感染。

坂东玉三郎为日本国宝级歌舞伎大师,在中日版昆曲《牡丹亭》中饰演杜丽娘(摄于2009年3月)。新华社发

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和晶报社联合推出的“书立方”主题活动进入第三环节——专家说剧。昨晚,学者靳飞在关山月美术馆报告厅向深圳众多戏迷解读了昆曲《牡丹亭》。活动由晶报负责人胡洪侠主持。

《牡丹亭》首先是戏

“没想到这么多人来。”靳飞如是开场。他说,解读古典并不是能够引来很多人的讨巧讲座,因此,这么多人来,自己感到很意外,也很高兴。

讲座开始前,胡洪侠介绍了“书立方”活动,该活动旨在对一本古典名著进行全方位阅读,包括续写、走读、读剧、论坛等。“这种形式很好,单纯地读书是不行的。”靳飞对此评价说,单纯地把戏剧当作文学阅读、人文阅读是一种错误,人文其实只是一种眼光和角度。

靳飞举例说,梅花在中国的种植呈现不断往南迁移的趋势,一直到长江以南,但在诗词中却成了一种抗寒的模范,这与植物学上的梅花是相反的。所以,“只在纸堆里读戏不行。”《牡丹亭》首先是一出戏,在纸上读与把它当成一种戏来看,是完全不同的。

批评让戏剧发展有更多反思

靳飞说,现在戏剧的概念比较混乱。比如,中央戏剧学院是不包括京剧、昆曲的,另外还有一个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出了很多影视明星,吸引许多年轻人报考,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却是“戏剧”学院的尴尬。

在靳飞看来,“戏剧是舞台艺术的总称。”

靳飞简略地梳理了戏剧的发展史。他说:民国时戏剧的发展值得注意,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都受到了戏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读不懂戏剧就读不懂中国近现代史。

“戏剧在新文化运动时被凸现出来,有一批文化人开始关注它,《新青年》杂志批判过戏剧,钱玄同就曾将《牡丹亭》与《金瓶梅》相提并论。”靳飞说,这倒促使戏剧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自我反思。

《牡丹亭》解读忽略了舞台表现

讲到昆曲的历史,靳飞说,昆曲从清末就开始没落了,因为满洲贵族听不懂。上世纪30年代,昆曲在北京曾有过一个小高潮。1949年以后,昆曲开始受到重视,《十五贯》在北京曾连演47天,7万观众看了这场戏,这是昆曲最大规模的一次演出。到了“文革”时期,昆曲却又被打下去了。上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一些老的昆曲艺人重新开始教年轻人唱戏。

靳飞认为,从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现在的昆曲已与明清时代有了很大的差异,很多已经失传。现在55出的《牡丹亭》,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戏是活的,本子是死的,多少代人在《牡丹亭》的演出上下了功夫,把《牡丹亭》流芳百世的功劳只归功于汤显祖是不公平的。

谈到汤显祖与《牡丹亭》的产生,靳飞说,汤显祖的剧本出来后,尽管获得了很大的好评,但也遭到了很多批评,因为剧本里用了很多他老家的方言和口音,很多发音不合音律。正因为此,出现了各种修改的版本。到底哪个版本是汤显祖的原著,到现在其实很难说清楚了。

“对《牡丹亭》的解读,分文学解读和戏剧解读,现在的解读过于注重文本,却忽略了舞台表现。”靳飞说。

戏让人达到“忘”境

排中日版《牡丹亭》,靳飞说:“我不是一定要一个日本人来演,而是希望由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来演。我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大家看上一场好戏。”

靳飞高度评价杜丽娘的扮演者、日本著名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他的心理控制能力很好,经常他在上场前一分钟会笑笑地问我,‘今晚吃什么?’一上台,他马上入戏,这中间的间隔是不超过一分钟的。”

为什么要看一场好戏?因为戏剧对人生有特殊贡献,对人有很大的启发。人生的实境有很多限制,人受现实的约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通过文学艺术就可以扩大你的自由。如果说小说起到把现实扩大的作用,戏剧就起着更大的作用。要跟人面对面交流,才能起到这种作用。

“我觉得人一辈子活着,没看过一场好戏,是一个遗憾。”靳飞说,只有戏让我们达到“忘”的感觉,人生越活事越多,越麻烦,事太多,逼得我们做事越发地目的性强,经常在想,做什么可以达到什么效果。人都被它牵着走,这是对人生、对文明的一种威胁。而看戏可以让我们更加超脱。

“谁领风骚四百年,忍抛盲处赋清闲,琢成美玉成双影,一赏相思惹君怜。”靳飞以昨日下午新作的一首小诗,结束了该晚的讲座。

随后,读者观赏了中日版昆曲《牡丹亭》中的《离魂》影像片段。

□现场

“静下心来才能欣赏”

晚上七点钟,观众们已经三三两两走入馆内,寻找位置。此时,可以容纳近200人的馆内已是座无虚席,大家或相互谈论着这场讲座,或在一旁默默阅读手中的《晶报》。

记者开始现场采访起坐在馆内前排的一位男观众,原来他是一位从事IT行业的人士,对传统的文学戏曲却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之前对其知之甚少,所以希望自己今后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这样的公益活动。

坐在记者旁边的黄大姐说,自己很喜欢戏曲,看了好几个版本的牡丹亭,这次特意赶来想听听专家的解读,“《牡丹亭》没有市井气,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欣赏”,黄大姐告诉记者。记者还发现了一位白白苍苍的老人很认真地阅读报纸上关于《牡丹亭》的稿件,于是决定了解一下老家人对于这出著作的理解。原来这位老人青年时期便已经通读了这部作品,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忘记了其中很多细节。他很希望能够重拾中国传统文化所给予的乐趣。

原以为只有年长些的观众才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是馆内的年轻人占了近一半的席位。其中,一位坐在馆内后排的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吸引了笔者的视线。原来就是这位年轻人和他的爷爷分别续写了《牡丹亭》。他告诉记者,当他看到本报的征文活动时,便萌发了续写《牡丹亭》的想法。于是,爷孙俩便分别续写了这部作品。他说自己很喜欢时下的流行音乐,但传统戏曲余韵悠长的意境是别的所取代不了的。他还特意带来爷爷写来的一封短信,信中表示老伴重病在身,不能前来聆听,感到遗憾。

记者在现场还发现,好几位续写《牡丹亭》的获奖者也来倾听了专家读剧。

谁领风骚四百年,

忍抛盲处赋清闲,

琢成美玉成双影,

一赏相思惹君怜。

——靳飞

晶报记者 焦守林 实习生 吴燕云 左心颖/文 张定平/图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