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杭州、湛江、南京、北京、武汉它让普通

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杭州、湛江、南京、北京、武汉它让普通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1.1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潇湘晨报

【出版日期】2012.01.17

【版次】E叠E07(牡丹亭前世今生)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青春版《牡丹亭》巡演足迹,200场,36个城市,北京以演出42场为最多。

1931年1月14日

上海大世界游艺场戏单。以姚传芗、朱传茗双演杜丽娘,周传瑛独饰柳梦梅的《牡丹亭》为压轴。

□撰文/薛小林

青春版《牡丹亭》的“首演”是在苏州一栋四面透风的楼里,那是公演前的最后一次彩排,学生们垫着报纸看完了整场。大陆的第一次公演,在苏州大学礼堂里,空调不能开,学生闷着看了三天。

正是他们的热烈反应,让这三个夜晚延续成了200场演出,足迹涉及36城。四百年青春梦,得以被引进粤曲、京剧、越剧,甚至百老汇戏剧扎根的土壤、城市里,相撞,相融,无半点不适。

因此越发觉得可惜,它在湖北、江西、广东、广西都巡演过,却最终也没有遇上“湘昆”、花鼓戏。

宿舍里的北方人都没去看,但有一个贵阳的学生,《牡丹亭》演到哪里,他就追到哪里刘杰意(浙江传媒学院大一学生)

2011年11月23日白先勇到浙江传媒学院进行讲座,学校刚好有一个昆曲社团,组织了很多人去杭州大剧院看青春版《牡丹亭》。3个晚上,9个小时,是商业演出,学生票20元钱一张,在二楼三楼,一定要带望远镜才能看清楚。

杭州越剧还是要多一点,这是第一次看昆剧,也是我第一次现场看这么一个东西。觉得它很惊艳,特别是柳梦梅一出来,看到画上的杜丽娘就叫姐姐的时候,下面的人跟着一边笑同时一边叫。

昆剧是传统文化,我们老师跟我们说,你听不懂的话就看字幕,两边是有字幕的。不是每句话都能看得懂,但是你可以从她的动作眼神神情看出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

我举着一个军用望远镜,看得有些疲劳。不过回去之后,我把剧本找出来看,看它哪里做了改动,编得怎么样。

这个东西还是一个南方特色的文化,我宿舍里面的北方人都没有去看。不过,听说有一个贵阳的学生,不是我们学院的,《牡丹亭》演到哪里,他就追到哪里。

白先勇说,每一个大学生至少要看一次青春版牡丹亭。我觉得牡丹亭会改变你很多原来的东西。

我爸说广东不是昆曲发展的土地,同学说,找遍湛江市也找不出像我这么out的人柯明洋(广东湛江市二中初三学生)

以前我比较喜欢京剧,后来在网上看到有网友推介青春版《牡丹亭》。昆曲是百剧之母,之前一直没有看过,没有听过,所以比较好奇,去网上找来听了一下。当时我看的版本是2004年在台北演的,视频比较模糊。后来我在网上搜索到他们这个团队的制作过程,还找到了清晰版的视频。

我是广东人,我姑妈很喜欢粤剧,也看过粤剧版的《牡丹亭》,所以从小我对戏曲就比较感兴趣。小时候喜欢京剧,但是现在慢慢发现,昆曲的词和牌真是太美了,简直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

青春版《牡丹亭》里面讲的情,是人世间亘古不变的东西。我看了上千遍,在学校,休息的时候,我经常会拿出来听一下,这样我才能睡得着。我觉得追求很重要,就像杜丽娘,为了一个梦始终执着,甚至遭受身体的摧残。但是最后终于遇上了她梦中的柳梦梅。

我现在也在创作,但是只创作粤剧。我发誓要做白先勇的接班人,我甚至还会唱杜丽娘的词。我爸爸说广东不是昆曲发展的土地,我同学也说,找遍湛江市,也找不出像我这么一个out的人,但是我真的很执着。

昆曲里面那种笛子响起来后,你就觉得是在民国的戏台下看戏师瑞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大四学生)

我是大三下学期选的昆曲传承课。在看老版《牡丹亭》的时候,可能是服装设计得大红大紫吧,觉得不太好看。青春版的整个设计都非常淡雅,飘渺。俞玖林来给我们做课堂带妆演出时,就觉得哇,真是太美了,整个人被他折服了。

那天在大剧院做200场演出,白先勇先生拉了赞助,我们免费去观看。我坐在最后一排,戏一开始,音乐响起来,特别是昆曲里面那种笛子响起来,你就不会觉得是坐在现代的大剧院里面,而是在民国的戏台下面看上面的人在演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是民国,反正我的感觉就是这样。

“封箱”演出,我能听出他们的嗓音没有以前那么顺了,有瑕疵霍旭勃(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生)

我是从北大一个师兄那里知道青春版《牡丹亭》的,他参演过校园版《牡丹亭》,由青春版的演员手把手地教。我本来不是特别想去现场看,但听说是“封箱”,就看了一场。总体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但没有之前看视频感觉好,我不知道是演员年纪大了,或是压力太大,我能听出他们的嗓音没有以前那么顺了,有瑕疵,有些该高的音高不上去。

南京有“省昆”,传统的原滋原味张继青版《牡丹亭》也很受推崇黄欣(南京昆曲爱好者联合会会员,资深昆曲票友)

2004年夏天,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陆首演时,我就跑去苏州大学看了,那年我29岁。演出在苏州大学的一个大礼堂,设施不是很好,但全场爆满。我看后有一种惊艳的感觉,之前我也现场看过很多名家,像张继青老师的版本,但青春版《牡丹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感觉白先勇先生带领的制作团队是花了精力的,它是昆曲,但又比较时尚,当时我看完后心里有一点点小小的激动。

后来他们来南京演出我也去看过,南京有“省昆”,是传统的原滋原味的张继青版《牡丹亭》,在我们这边也很受推崇,青春版《牡丹亭》经过一些创意、打造,尽管有一些商业化的包装,但是很巧妙地保留了昆曲那种原滋原味的东西,也很受欢迎。再一个就是它注重剧目的完整性,一般都是演几个比较著名的折子戏,其它很多剧目失传了,白先勇先生的团队经过重新谱曲,在剧本上加以完善,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

白先勇在北京大学实施昆曲传承计划,我演柳梦梅,老师就是俞玖林金谷(北京大学数字艺术系毕业生,校园版牡丹亭柳梦梅饰演者)

白先勇先生在北京大学实施昆曲传承计划后,组织了一个昆曲传承工作坊,第一件事就是排演校园版《牡丹亭》。我有幸入选,并饰演柳梦梅,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基本是一对一教我们,我的老师就是俞玖林。

我第一次在剧场看,是在我们学校,它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舞美,整个舞美的编排,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但我的老师俞玖林更多是以传统方式来教我,因为青春版《牡丹亭》是要把大家带入昆曲的殿堂,真正传承的时候,还是传统的戏曲。

白先勇先生说,将来有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学生,就是文化部长,或国家主席王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生,青春版牡丹亭武汉巡演引入者)

把青春版《牡丹亭》引进武汉,已经是4年前的事了。这出戏颠覆了我对传统戏曲的看法,让我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艺术,同时也让我重新认识明代文学的魅力。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传承和传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用白先勇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话说,将来有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学生,就是文化部长,或国家主席。

我毕业之后就到苏州昆剧院工作过一段时间,也是因为这个事情给我带来的。我是学经济的,但是这件事情,决定了我今后一定是从事跟文化相关的工作。所以,我从昆曲走到了纪录片,这也是牡丹亭给我带来的一个影响。

我认为艺术上最高典范仍是传统折子戏,但《牡丹亭》在普通和更高之间架设了一个平台李昂(苏州大学文学院昆曲博士)

2004年,白先勇先生做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大陆首演,放在苏州大学演出的时候,我只是该校法律专业的一名普通学生,跟昆曲没有任何关系。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中央电视台做的节目,请白先勇和我的导师周秦教授做访谈嘉宾,我才受到触动,后来去报考昆曲专业的研究生。

通过研究,我发现白先勇这个“白牡丹”里面有许多现代创造成分,并不全部是传统,是现代的创造,但我认为这个创造是成功的。我认为青春版《牡丹亭》并不是艺术上最高的典范,我仍然认为最高典范是古人留下的那些传统折子戏,但是它的价值在于,它在普通人的欣赏水平和更高的昆曲折子戏的欣赏水平中间,架设了一个平台,让普通的观众可以踏着这个台阶,走进一个更高的欣赏层面上去。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