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苏州让我有回家的感觉”-中日版《牡丹亭》上演前夕,坂东玉

“苏州让我有回家的感觉”-中日版《牡丹亭》上演前夕,坂东玉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3.0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苏州日报

【出版日期】2009.03.03

【版次】第A03版 (关注)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本报记者 杨 帆 坂东玉三郎简介 日本国宝级歌舞伎演员,最著名的“女形”,有“歌舞伎的奇迹”之称。在日本,被当成美的象征,备受尊崇。 其祖父曾与梅兰芳同台演出。1987年坂东玉三郎专程到北京,向梅葆玖学习京剧《贵妃醉酒》的台步、甩袖程式。 2008年3月6日至25日,主演的中日版《牡丹亭》在日本京都南座剧场公演20场,引起巨大轰动。 中日版 《牡丹亭》将于本月13日、14日在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演出。 2月28日,坂东玉三郎从东京飞抵上海,为中日版 《牡丹亭》的苏州演出而来。而一年前的这一天,正是苏州昆剧院演员飞抵日本,准备中日版《牡丹亭》日本首演的日子。 坂东玉三郎从上海机场到达苏州的第一站便是科文中心,为的是亲身体会一下这个两周后就要演出的舞台。站在舞台的中心,他拍了三下手,听一听声音,便转过头问工作人员:“这里的混响系数是不是1.7? ”混响系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音的清晰度和质感,而科文中心大剧院的混响系数在1.5至2.2之间,“当时没放反音板,混响门也开了几扇,差不多就是1.7,太神了! ”技术人员说。 昨天下午,因为下午3点的一场媒体见面会,坂东玉三郎放弃了午休,12点就开始了排练。舞台上,他与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翁育贤、沈国芳配合了一遍又一遍,扇子怎么转动,脸该朝着哪里,眼神该怎么走,一点点细节都不愿放过,念白、唱腔也在身形的游走间自然表现——虽然这“游园”的片段是这次苏州演出中新增加的部分,可那念白、唱腔里的感觉已经比一年前大为精进了,不仅熟稔、而且地道。 苦练三年 对着口型学苏州话 走下舞台的坂东玉三郎话语轻柔,笑容也是淡淡的,轻轻的一欠身、一点头,礼貌而恭敬。谈及三年前的学习、一年来的演出,他觉得最难的还是苏州话。其实,一个日本人要学会昆曲的念白与唱腔,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毕竟这是连中国人、苏州人也并不熟悉和掌握的。“我只是很努力地学,尽量地接近。 ”坂东玉三郎的描述很简单,可这个努力从三年前着手准备,一直坚持到今天,每天学、每天练,看遍了能找到的音像资料,还找张继青等昆曲表演大师专门录下了口型,放大了对照着模仿并寻找诀窍。日文的剧本上也标满了发音音标。“去年在日本京都南座剧场连演了20场,5月在北京湖广会馆演出了10场,获得了巨大成功,坂东先生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奇迹。 ”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说。“20年前,我在东京看到了张继青先生演出的昆曲《牡丹亭》,深深地被这种蕴含苏州之美、古典中国之美的艺术感动了,婉转细腻多姿的唱腔,优雅清纯真挚的故事,虽然是用我所不能懂得的语言描述着,但在艺术的世界里,我没有感觉到隔阂。 ”正是那份天然的亲近与深切的感动,坂东玉三郎没有放弃接近昆曲的机会。而这份不放弃赢得的不仅仅是一个光彩的舞台形象。当崇拜他的日本观众用看歌舞伎表演同样的热情走进南座剧场时,这份不放弃意味着昆曲的欣赏群体再次走出了华语人群,中国昆曲向着世界舞台又走出了一步。 觉得自己的基因都变成了古代苏州人 相比于去年的演出,坂东玉三郎增加了“游园”、“回生”两折戏。游园里,如何在一方空台上演出满园春色?如何体会杜丽娘青春且充满诗情的心?“其实,杜丽娘的角色一点也不难理解。 ”坂东玉三郎说,“其实,歌舞伎表演里也有类似的题材,可没有《牡丹亭》那么丰富。”杜丽娘冲破压力,追求真爱的热情让坂东玉三郎深深感动,“无论是歌唱还是舞蹈,生而死、死而生,都是在追求爱,说的是一个人该怎么活的道理。 ”“三生石上缘,并非是偶然。 ”坂东玉三郎这样形容自己与《牡丹亭》、与昆曲、与苏州的缘分。这个从小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梦想着能在舞台上像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那样表演的日本人,在“空气里也充满了昆曲分子的苏州”找到了心灵的共鸣。为了感受《牡丹亭》的满园春色表达的是怎样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坂东玉三郎特地去看了苏州古典园林,读起了《论语》等中国古书,来到苏州也一定选择苏州庭院式的宾馆,每天在宾馆的院子里听着昆曲就是他的“赏心乐事”。“常常觉得听着听着自己的基因都改变了,在这个没有高楼大厦的院子里,好像自己就是生活在古代的苏州,那个故事发生的年代。 ” 表演纯粹的昆曲没留歌舞伎痕迹 “坂东玉三郎并不是用歌舞伎的东西来改造昆曲,而是认真地按照昆曲的套路演昆曲。”这是苏州昆剧院合作伙伴们的体会。坂东玉三郎则说,歌舞伎与昆曲是两种表演形式,歌舞伎表演基础也许对如今的昆曲表演有些帮助,但今天的昆曲表演是纯粹的昆曲,没有任何的歌舞伎痕迹。“无论是梅兰芳还是坂东玉三郎,之所以享有永久性的艺术声誉,其奥秘就在于他们能极大地保留传统艺术的古典精神和美学形态,在审慎的变异中寻求与现代人的情感沟通。 ”著名学者章诒和这样评价。“古老的昆曲应该适应现代的舞台。 ”坂东玉三郎对于昆曲传承发展的理解印证了这个评价。按照传统的表演方式表演,在不改变传统昆曲灵魂的前提下,进行适合大剧院舞台的调整,他说,自己会不断摸索和改进。“很多人把昆曲称为‘遗产’,如果‘遗产’意味着保护,那没有错,但我觉得,昆曲不是放进博物馆就可以了,昆曲应该发展。”坂东玉三郎深有感慨地表示,正是因为发展,才有了青春版《牡丹亭》,也是因为发展,昆曲才会接受了他,有了今天的中日版《牡丹亭》。“到昆曲的发源地来表演《牡丹亭》真的很紧张。 ”坂东玉三郎说,日本人几乎都是听着中国的传说长大的,而苏州是“传说中的传说”——一个在寒山寺钟声之外,还诞生了昆曲的地方。“我相信在苏州的演出,苏州特有的文化气氛会促使我们的艺术水平更上层楼。”“为了演好《牡丹亭》,我得到了很多支持,苏州让我有回家的感觉,我很幸福。 ”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