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台湾戏曲导演李小平偕史依弘、张军做客东方早报文化讲堂共讲“

台湾戏曲导演李小平偕史依弘、张军做客东方早报文化讲堂共讲“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4.22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东方早报

【出版日期】2012.04.22

【版次】第A11版:文化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

昨日文化讲堂现场,史依弘(左)与张军(右)既讲且演,与观众分享昆曲的魅力。

早报记者 潘妤 

在继白先勇的青春版等众多不同版本的昆曲《牡丹亭》问世之后,又有台湾戏剧人将携手国内京昆青年艺术家,创作一版全新的“白描清透”《牡丹亭》。

4月20日晚,当下台湾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导演李小平做客东方早报文化讲堂,和该剧的两位主演——京剧梅派青衣史依弘和昆曲王子张军一起,就“前世今生牡丹亭”与观众读者进行了交流。

讲座现场,三位主讲人既讲且演,现场气氛出奇热烈。尤其是首次尝试昆曲全本《牡丹亭》的史依弘,现场演唱了一段完整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引来现场观众如雷掌声。而当晚的提问者中不乏众多对昆曲和《牡丹亭》烂熟于心的观众,提出的问题让李小平亦连呼“兴奋”。

李小平:

会把更多空间给演员

李小平尚不为内地观众所知,但在台湾,他却是戏曲观众购票的安心保证。去年,李小平获得了台湾最高艺术成就的第15届“文艺奖”,已成为台湾最受瞩目的舞台导演之一,在创作众多舞台剧的同时,还担任了2010年“世界运动会”开幕式的总导演。

昨天的讲座上,李小平坦言,在众多版本之后,其实并不缺现在这个版本,但他们这版《牡丹亭》,依然在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希望把更多空间留给演员,让他们展示传统昆曲表演的同时,也带给观者一次在视觉、听觉各方面都很不一样的感受。

李小平介绍,此版牡丹亭以“白描清透”为特点,他们请来了知名画家为全剧创作了白描牡丹,剧中的服装和舞台上都将有这样的白描牡丹意象,“我们要求此剧的服装,既要有一些现代的设计感,但同时必须是传统的戏曲服装。”

在舞台设计上,该剧从空间陈设到大小道具,都会使用特殊的透明材质,将和演员的表演产生别样的互动。听觉上,演员的演唱只用昆曲传统乐器曲笛、鼓两件伴奏,其他的空间音乐则加入梆笛、古琴、古筝、竖琴、衬底弦乐及吟唱人声,以展现昆曲舞台上的空灵简约之美。表演基本上遵循昆曲的传统,但在情感表达上做了一些小小的调整。

李小平说“我在台湾做戏曲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没有所谓的历史印痕,所以每次做戏也为求新求变。更何况,梅兰芳大师早说过,移步不换形。昆曲和《牡丹亭》只有在不断流变当中,才会找到更多观众。” 

史依弘:

想把《牡丹亭》改成京剧

作为当今京剧梅派青衣的佼佼者,史依弘这两年一直不很“安分”。刚刚忙完程派《锁麟囊》的创作演出,她又开始投入此次的昆曲《牡丹亭》。

一直以来,杜丽娘是所有昆曲闺门旦的梦想和毕生艺术追求,而自小学习京剧的史依弘,此次跨界演昆曲,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为此,史依弘坦言自己十分紧张。不过,她向观众解释说,创作这版《牡丹亭》的起因是想把《牡丹亭》改成京剧,但她最后决定,如果哪天有勇气把这个戏搬到京剧舞台,之前也应该切身地演一遍全本的昆曲。

不过,史依弘表示昆曲确实很难学,她笑言,即使有笛子伴奏,自己也不知道该在哪里咽唾沫。讲座现场,观众强烈要求史依弘演唱一段时,她忐忑地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汇报演出。不过,一曲“皂罗袍”唱罢,昆曲韵味悠然。史依弘说,这首曲子学习多年,现在演唱还比较完整,但其他曲牌和场次,依然还在艰难的学习过程中。

张军:

新版本会恢复一些曲牌

和史依弘的初次尝试不同,学习昆曲20余年的张军,这一回已是生平主演第九个版本的《牡丹亭》。之前由他制作主演的园林版,至今还在朱家角演出。张军表示,参加这个版本更多的目的是“傍角”,既是因为师姐史依弘,也是因为导演李小平。同时,他也想尝试《牡丹亭》用不同的风格方式来表现。

“每个版本的柳梦梅都会有不同的角度阐释,这次王安祈老师在整理剧本时把原著中柳梦梅那些现实小伙的东西都删了,所以我还是个可爱纯情的柳梦梅。”张军同时表示,每一次艺术创作,有了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的感动,这个作品才会有关乎心灵的感动。

他介绍说,在这个版本中,他会恢复一些以往版本中不常演的曲牌,诸如《拾画叫画》中的“锦缠道”,因为“这个曲子好听极了”。而同时,他也会严格遵照昆曲的传统规范,把戏中的表演、演唱做到最好。他和观众笑说,“我们唱‘转过这芍药栏’,老师规定‘栏’字的高音必须要上去,这次的三场演出,我保证一场不拉地唱上去。”

◎ 现场互动

观众:我女儿她觉得昆曲很美,但听不懂。你们如何面对这么年轻的观众、未来的观众?

李小平:你女儿这么小,想要她现在能听懂太难为她了,但她在你身边相信迟早会懂。一个昆曲作品要让所有人看懂,必定会降低它的品相。我觉得一个作品做完了,就放它在那儿,有人被感动,有人不喜欢。这是它的命运。它可以完成它的新的打动人的地方,接受的人就把它留下,不接受的就擦掉。

观众:想问下史依弘,这个戏是百分百的昆曲,还是会有京剧的元素?

史依弘:我觉得京剧和昆曲是很不同的,有很多咬字就不同,比如“人”和“遍”,我一直在掰这个。京剧从徽班进京更多南北交融,但昆曲是南方的,讲究拍曲。京剧观众是来找过瘾的,昆曲观众更多是来品的。我一直还在修为中,不知道自己唱出来的是京还是昆。

李小平:我觉得如果太重视京还是昆的技巧,我想会忽略了这份传达感情中的唯美。京剧已经是史依弘艺术生命的第二本能,你要刻意去抹杀它是没有意义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