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蔡正仁张静娴评点《2012牡丹亭》: 个性化尝试伤害了昆曲

蔡正仁张静娴评点《2012牡丹亭》: 个性化尝试伤害了昆曲

作者:朱渊朱良城 出版日期:2012.06.07 点击数:0

【作者】 朱渊朱良城

【报纸名称】:天天新报

【出版日期】2012.06.07

【版次】第14版:文化·综合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作为古老昆曲的最美诠释,《牡丹亭》多年来被不断搬上舞台,但好像《2012牡丹亭》这样拥有如此多看点的并不多见。在声势浩大的三天公演后,《2012牡丹亭》恰恰因着这些“看点”饱受争议,“圆环的造型割裂了整体观赏效果、丰富好听的配乐掩盖了水磨调的清丽婉转……”许多资深戏迷点评该剧“加法”不当,蔡正仁、张静娴等昆曲国宝级艺术家的批评也之不谋而合。昨日,记者采访了该剧两大主演史依弘和张军,谈及“争议”两人论调一致:“有争议就有关注,是好事!”但对“提高调门有损昆味”等批评,史依弘显然不能接受:“没道理我要丢弃自己漂亮的音色,来迁就很不舒服的调门。”

个性化尝试如何把握分寸?

“我们很欢迎各界同行能来帮助昆曲的创新和改革,但不能接受在不那么了解的昆曲规律和特色的情况下,采取随心所欲的创作态度。”蔡正仁在点评《2012牡丹亭》时颇为激动,对于剧中从舞美服装到灯光配器的处理,老艺术家有自己的看法:“并不是说我多么保守、拒绝创新,要说加入新乐器,我连萨克斯都用过,只是任何形式的丰富,都不能伤害昆曲的美。总得先弄清楚哪些应该保留和发扬,哪些早被摒弃和去除,才能有的放矢去修整和创新一台剧目。”

无数次演绎“杜丽娘”的张静娴,看完《2012牡丹亭》感觉“很受伤”,对于剧中许多创新处理,如“拾画叫画”、“幽媾”等修编,都不太能接受:“如同我的孩子被人画花了脸。”蔡正仁更直言:“你若是搞个《桂花亭》之类的,我倒也没意见,只是打着《牡丹亭》的名号处理成这样,着实不能忍耐。”

素来尊重老师的张军对此表示虚心接受批评,但作为该戏主演,张军直言必须遵循导演的创作理念。对于蔡正仁痛心这样的舞台处理阻碍了演员的正常发挥,张军坦言:“很多时候演员在台上的感受,和观众在台下的感受是不同的,我只是在台上尽好我演员的本分,而且这一次的创作经历的确让我获益良多。”

“为什么传统经典就不能改编,为什么大家反而对新编戏就比较宽容,为什么不能把《牡丹亭》当成一个新编戏呢?”老艺术家们及资深戏迷对《牡丹亭》的深厚情感,史依弘表示理解,但她也道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只是很喜欢《牡丹亭》,想要去学习、去演绎,这是我个性化的尝试,并不敢说要去帮助昆曲创新。昆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说拯救我们也不可能肩负这样的责任。”

情感和音色孰轻孰重?

当然,对于网上争议集中的“调门提高”一说,蔡正仁中肯表示:“想到要提高一两个调门来唱,史依弘并不是第一个,之前许多京剧演员在唱‘游园惊梦’时都有这个想法。并不是说昆曲有多‘不可逾矩’,只是在两相比较之下,许多艺术家还是肯定了原先的调门更加适合人物个性及故事情景。”

而对于部分戏迷表示史依弘可能是往低了唱不舒服,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表示:“大小嗓结合是昆曲一功,京剧演员若学习下也是有好处的,至于唱了不好听那可能是演员本身嗓音不适合,也可能是练习还不够。”蔡正仁更直言:“史依弘唱过《游园惊梦》,她是能唱的,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次要改。选择调门不能只图唱得痛快,也要注重哪种更适合人物的思想情感。”

“调门”被抨击最多,却也是史依弘最不能接受的,“难道丢弃我漂亮的音色,压抑着自己唱完一整出戏,反而会好听,会更受欢迎?”虽说一早预料会遭遇争议,但这轩然大波也着实让史依弘意外:“改调门这个事儿我也是深思熟虑,并且咨询了上昆著名作曲家周雪华老师,有些调门还是她帮我定的。我并非是很随意的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在史依弘看来,她不能接受音色的不统一,“既然是要演《牡丹亭》,我当然要展现我最漂亮的音色,扬短避长岂非是我的失败?”

争议本身就是收获

或许未来会有无数个创新版本的《牡丹亭》,也或许各种创新会引发更激烈的争议,但毋庸置疑,这争议所引发的关注及影响本身,已然让老艺术家及“昆虫”们看到了希望。正如蔡正仁所说的那样:“他让我们看到昆曲不再是‘曲高和寡’,我们现在不只是拥有稚嫩的年轻观众,也有很大一批爱戏也懂行的戏迷,他们的意见尖锐、精辟,这份关注对昆曲的发展弥足珍贵,他们是昆曲未来的希望。”

传统戏曲的改革和创新不会停下脚步,而发展本身也必然要在破立的两极游走。如何把控?最终,还是得有观众说了算。吸引更多青春眼眸的关注、收获更多热切诚恳的点评,或许这才是古老昆曲焕发新生魅力的关键。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