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观众内心共鸣胜过单纯舞蹈技术 《天边的红云》《牡丹亭》昨分

观众内心共鸣胜过单纯舞蹈技术 《天边的红云》《牡丹亭》昨分

作者: 出版日期:2009.12.17 点击数:0

【报纸名称】:天天新报

【出版日期】2009.12.17

【版次】第09版:文化·综合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昨晚,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大赛”在上海大剧院落幕。舞蹈诗《天边的红云》和舞剧《牡丹亭》分获舞蹈诗和舞剧的作品金奖。在闭幕演出中,上海歌舞团最新创排的本土题材舞剧《舞台姐妹》举行了首演。

本届“荷花奖”共有六部作品进入决赛,经评委评选,最终上海歌舞团的舞蹈诗《天边的红云》和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的舞剧《牡丹亭》分获舞蹈诗和舞剧作品金奖,《牡丹亭》的胡琴心和《天蝉地傩》的赵梁获舞剧表演金奖,上海歌舞团与空政文工团等获舞蹈诗表演金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舞蹈团体在本届比赛中收获颇丰,除舞蹈诗《天边的红云》夺作品金奖、表演金奖外,还获得编导奖和最佳灯光设计奖,另一支本地院团——上海芭蕾舞团的舞剧《花样年华》获舞剧作品铜奖,演员吴虎生和季萍萍分获舞剧表演银奖和铜奖。

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贾作光告诉记者,本届舞剧舞蹈诗大赛涌现出一批舞蹈新作和舞剧新作,创作题材也包含了现实、古典甚至是当代等元素,通过创作表演达到了展示舞蹈技艺的要求,在舞剧舞蹈诗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舞协主席白淑湘认为,当代中国舞剧就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起源的,而西方芭蕾舞传入上海之后也对中国舞蹈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届“荷花奖”重新回到上海举办,也意味着中国舞剧回到了当代舞蹈的起源地,可以重新审视舞剧创作的本源。

在谈到当代舞剧创作现状时,贾作光和白淑湘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忧虑,尤其是编导对舞蹈技术的过分追求可能超过了对观众内心共鸣的要求。舞蹈理论家冯双白直言不讳:“舞蹈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着重对人心的挖掘,其实是基本要求,但现在很多舞剧编导却忽视了这种要求。有些舞剧故意创作得很‘高雅’,观众反响不佳,编导反觉得观众看不懂,继续搞自己那一套——我们要警惕这种导向,编导们不要忘记该做的事。我们不能只靠大制作去吓唬人、靠矫情靠噱头吸引观众,编导应用更多心思去引起观众共鸣,‘感人’应成为艺术最关键的东西。”贾作光补充说:“现在有些舞剧编导就是单纯玩技术,但舞蹈不是杂技,舞蹈之美是肢体的高度协调——单纯注重技术会忽视舞蹈本体,失去能够感人的一面。”

冯双白介绍说:“前些年,每次舞协举行全国少儿舞蹈比赛,都会有一批孩子上台扭屁股或是学成人舞蹈动作,这其实是种不好的倾向。经过我们五六年的努力,通过培训、评奖等各种机制逐渐把这种倾向性扭转过来——明年央视春晚,我们一部少儿舞蹈《我可喜欢你》入围,这舞蹈其实就是四五岁的孩子学一岁小孩走路的样子,这就是最单纯的孩子舞蹈。但舞蹈创作也不能千人一面,上届‘荷花奖’比赛杨丽萍《云南映像》一炮而红,获七项大奖后在全国各地巡演,到拉丁美洲访问演出也受到热烈欢迎,但这部舞剧在北美推广演出的时候,没有美国演出商愿意到《云南映像》的展台来签合同,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再好的剧目都可能卖不出一张票。”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