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不分家”不只是个“传说”史依弘携手张军演绎梦幻《牡丹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3.20
【版次】第15版:文娱·综合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史依弘与张军进行京昆“联姻”
自去年跨流派出演《锁麟囊》后,史依弘又将携手“昆曲王子”张军带来全新视觉体验的梦幻版《牡丹亭》,并于6月1日在东方艺术中心首演。虽说“京昆不分家”的说法由来已久,京剧演员能演绎经典“游园惊梦”的也不少见,但当下真能拿下一台昆曲大戏的京剧演员几乎没有,史依弘笑说:“京剧演员会昆曲是应该的,只是这份传统在现在缺失了。希望能从我做起,将‘京昆不分家’的传统继承下去。”
继承“京昆不分家”的传统
史依弘从去年年头演到年尾,留下一版别具韵味的《锁麟囊》,她也从中吸收了不同流派的养分,扩大艺术视野。在外行看来,从程派经典《锁麟囊》到昆曲《牡丹亭》,史依弘是从跨流派到跨剧种,步子越迈越大;但对史依弘而言,昆曲《牡丹亭》则是她必须攀越的山峰。
昆曲在过去,是京剧演员必修的课程。当年梅兰芳“蓄须明志”八年沉潜,再回舞台的第一出剧目正是《牡丹亭》的“游园惊梦”。而梅兰芳可以上台演出的昆曲剧目其实多达三十余出。
过去,史依弘曾多次演过《牡丹亭》中“游园惊梦”这折,但全部《牡丹亭》,从“闹学”、“言怀”演到“回生”、“婚走”,现在几乎没有京剧演员演过,这在史依弘看来无疑是种缺失:“当年京昆大家俞振飞先生,还有他太太言慧珠先生,都是京昆皆通的,到现在还有谁能像他们那样?‘京昆不分家’的说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我这次演出《牡丹亭》就是希望能从我做起,恢复这种优良传统,京剧吸收了那么多昆曲的养分,京剧演员是应该学习昆曲的。”
拜张浔澎苦学《牡丹亭》
据悉,史依弘学《牡丹亭》是拜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浔澎,两人最早合作是在京剧《宝莲灯》。凭借自身努力从武旦华丽转身为青衣的史依弘坦言,从武旦到刀马旦的飞跃就需要学习更多身段和唱,再从刀马旦到青衣的跨度,还要填补花旦、花衫、闺门旦等“功课”,而自己之所以能在之后的表演中有许多身段的创造,都是得益于张浔澎的指导。
“我在戏校读书的时候就对张浔澎老师印象深刻,记得那时候我们下了课,一旁张浔澎老师还在给学生讲身段,我也时常偷偷站在旁边听。在《宝莲灯》的合作之后,我更是隔三差五缠着她给我抠戏,手要摆在哪里最美,眼神要怎么勾,有时晚上我会拖她说到很晚。”史依弘说,这次《牡丹亭》的学习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除了熟悉的“游园惊梦”外,其它都是新学,先唱腔后表演。
昆曲和京剧有很大不同在于,昆曲是没有过门的,节奏也不似京剧那么好掌握。还未能完全从京剧节奏调整到昆曲节奏的史依弘笑说:“这慢悠悠地调子常让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后来有唱昆曲的朋友跟我玩笑说,昆曲其实还有个别名叫‘困曲’。”昆曲不似京剧那么凸显节奏的特点,也让史依弘感叹:“你听着昆曲乐音曼妙,似乎不费气力,一曲哼下来真是累煞人,似断非断的连音真的很锻炼肺活量,难怪昆曲艺术家都高寿!”
“白描清透”酝酿澎湃情感
据悉,这一梦幻版《牡丹亭》由台湾地区戏曲鬼才李小平执导,剧本修编则邀请了王安祈教授。李小平在阐述创作意图时,以坂东玉三郎版异质化的《牡丹亭》举例,“坂东虽是从歌舞伎出发,但从全身心灵出发,不做二度投射的表演,倒反而把这不稳定的表演能量放射出来”。所以此度他也试图由“白描清透”入手,从至简至洁中,酝酿出层层的情感穿透。
这次《牡丹亭》的舞台呈现风格也是围绕“白描清透”四字展开。白描是对空间塑造的基础,清透是昆曲表演的基调。从服装到大小道具,到空间设施,会以中国绘画中白描牡丹,作为创作的基调。空间陈设到大小道具,会用特殊的透明质材,制作清透但古典的视觉空间。服装设计是国内炙手可热的时装设计师李鸿雁,她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标志性电脑印染布样技术也会被运用到剧中。担任“白描牡丹”绘制的则是横跨中西绘画两界的知名画家管齐骏。
此外,演员演唱的昆曲曲牌是由昆曲作曲家周雪华担任谱曲,编曲则特邀竖琴王子李哲艺谱写。这次的音乐设计采用极简的音乐编制,创造出清透空灵而听觉丰富的空间。昆曲传统乐器只用曲笛和鼓,极简入繁地为演员伴奏,其它的空间音乐则加入的梆笛、古琴、古筝、竖琴、衬底弦乐及吟唱人声,呈现世界舞台前驱的艺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