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张军联袂打造园林实景昆曲 《梦回·牡丹亭》5月亮相朱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4.27
【版次】第06版:文化·舞台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这边厢,“杜丽娘”在水榭亭台上赞叹“春如许”;那边厢,“柳梦梅”在点点垂柳中步入“梅花观”,昆腔萧音丝丝入耳令人心醉。前日,在朱家角课植园这一明代园林中,音乐名家谭盾携手“昆剧王子”张军联袂打造的园林实景昆曲《梦回·牡丹亭》揭开面纱。不用麦克风和任何扩音设备,“水磨腔”仅以一萧作伴,虽说前日呈现的只是两个不到十分钟的片段,却让人为昆曲最原始的“自然之美”所折服。
返璞归真的自醒之旅
园林昆曲《牡丹亭》由著名音乐家谭盾和“昆曲王子”张军共同担纲制作人、著名学者于丹任文学顾问,并联合著名舞蹈家黄豆豆、奥运会开幕式灯光师萧丽河等国内各领域顶尖艺术家倾心跨界主创。全剧将抛开现代的框架式舞台,摒弃繁复的剧场形式,以实景、实情呈现明代大文豪汤显祖的巨作《牡丹亭》,还原中国古代“客至乐具,豪门清韵”的待客之本。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创新先锋,该剧的制作人、导演兼主演,张军直言:“再没有任何地方比园林更能承载昆曲之美了。隐匿的舞台,逝去的追光,模糊的泾渭。没有观众席与演出台,也没有演员与观众之别。戏剧即真实,水石即舞美。园林昆曲实是一场心灵的自醒之旅。返璞归真,席天幕地,自然即音乐,表演即心声。倘若在入园前游船水乡,凝神净气,怕是难辨今夕何夕了。”
而“打破西方镜框式舞台表演,让昆曲回归园林,找到最真实的声音”亦是《梦回·牡丹亭》的创作初衷,“邀宾客、摆家班、赏昆曲,最初就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娱乐,而昆曲也是在这样的极具闲情雅致的氛围中锻造得更为精致、华美。”张军坦言,让昆曲回归园林“不仅仅是让观众感受到百余年前明代士大夫的雅致生活,也为能让昆曲回归其最古老的演出模式,让人们了解昆曲最真实、最清俊的样子”。
令人迷醉的“天然混音场”
“于听,天籁魂萧、地籁流水、人籁昆腔,三音汇合,才能演绎这刹那芳华的绮梦;于看,夕阳西斜、烛火摇曳、颜庞闪烁,自然的极至方是美的神粹。”是该剧的制作人、艺术总监谭盾对园林昆曲《牡丹亭》的最佳诠释,他坦言《梦回·牡丹亭》的创作就是一个“寻梦”的过程:“每个人的三生三世里,都有一出牡丹亭。红尘紫陌的宿世姻缘,深锁于尘封经年的百宝箱中。四百年后,我们凭何以启?又该怎样还汤显祖一个至美纯粹的牡丹亭?天、地、人是园林昆曲的核心。”
“‘杜丽娘’你再把那拖腔唱一遍,这次要从亭台上走下来”、“还是那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在水边背对着我们唱”。在昨日的“演习”中“杜丽娘”将一句“春色如许”唱了不下四五回,谭盾如孩子般一遍遍实验着“天然混音场”的功效,手舞足蹈地描述着昆腔箫声在园林中的变化莫测。这个痴迷于各种声音的音乐家,在听遍高科技效果下的各类声音后,如发现新大陆般发现了园林的神秘功效,“这就像是一个天然的混音场,风声、水流、鸟啼、虫鸣都是演唱的伴奏,而演员所站的位置、方向也会让声音听起来很不一样”。
据悉,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外文化展演剧目,《梦回·牡丹亭》也是谭盾携手诸位艺术家为上海世博会度身定制的文化盛宴。届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国宾客在游历丰富多彩的世博会之余,亦能充分领略江南水乡的宁静悠远,享受回归自然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