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白先勇为青春版《牡丹亭》与苏大订下约会-第200场一定回到

白先勇为青春版《牡丹亭》与苏大订下约会-第200场一定回到

作者: 出版日期:2009.12.05 点击数:0

【报纸名称】:苏州日报

【出版日期】2009.12.05

【版次】第A08版 (竞技·文娱)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本报通讯员 孟雅君 丁 姗 本报记者 徐 磊 12月3日晚,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的一间教室内座无虚席,苏州大学荣誉教授、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人白先勇做客苏大,与大学生们一起分享将昆曲艺术推向世界的经验与感想。 在主题为“昆曲走向世界”的演讲中,白先勇深情回忆了自己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心路历程。面对数百名热情的大学生,他说:“昆曲无论是在美学、艺术,还是表现力上都已达到了世界性的高度,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西方观众认识到中国还有这么高雅的艺术,我要让昆曲堂而皇之地登上世界的舞台。 21世纪,中国文化必须要文艺复兴。 ” “为让昆曲走向世界我愿做名‘昆曲义工’” 由白先勇担任总制作、总策划,联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英国、希腊等地公演时获得了巨大反响,让很多未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人士认识到了中国高雅艺术的魅力。讲座期间,白先勇给大家播放了两段视频,分别反映美国观众和英国观众在看完青春版《牡丹亭》之后的感想与体会。“太不可思议了”、“这是我一生看过的最伟大的戏剧”、“从这部戏中,我看到的不仅是美的存在,更是人生的哲理”……如此高度评价不胜枚举。美国的圣特·芭芭拉市长将公演后的一个星期定为“牡丹亭日”,英国的《泰晤士报》更是一星期连发2篇剧评来褒赏《牡丹亭》。视频快结束时白先勇的一句“让昆曲成为World Opera(世界戏曲)”更是赢得了在场数百名大学生经久不息的掌声。虽然青春版《牡丹亭》还未在法国和德国演出过,但白先勇信心十足:欧洲人一定会喜欢中国昆曲的! 谈及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外大受追捧的感想时,白先勇称昆曲是“百戏之祖”,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但现在已经式微了。大部分西方观众对中国戏剧的认知只到京剧,所以他们对昆曲还比较冷淡。“希望能尽我的一点绵薄之力,让全世界所有的民族都来欣赏、享受这样美的艺术。 ”对此,另一位嘉宾、苏州大学文学院周秦教授笑称白先勇为“昆曲义工”,白先勇先生高兴地表示,“我很愿意做一名这样的义工,让昆曲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没有大学生观众的昆曲是没有前途的” 你们在座的同学都看过昆曲吧? ”白先勇的问题得到了几乎全场学生的肯定。白先勇显得很高兴:“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我希望苏州大学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昆曲专家! ”大师亲切的笑容和幽默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他和同学们的距离。 白先勇说,自己推广昆曲除了让世界人认知中国艺术之美外,更主要的是培养年轻一代尤其是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昆曲是雅文化,需要有一定文化造诣的人观看,所以普及不容易。但是又因为其有一种普世性的表达人类共通情感的美,所以我相信年轻的观众尤其是大学生会喜欢的。 ”白先勇回忆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全世界各大高校巡演的盛况:走廊里都站满了人,一票难求。9个小时的演出没有人中途退场,反而越演到最后人越多。白先勇甚至用“没有大学生观众的昆曲是没有前途的”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昆曲在年轻一代中传承的重要性,言辞中流露出对年轻观众接受昆曲、喜欢昆曲的期待。 白先勇认为,21世纪的戏曲舞台应该具有包容性,所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点现代性的元素。“继承传统,但不依赖传统;运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是白先勇制作昆曲的口号。“昆曲不是流行音乐,而是一种精英文化,所以不能拿商业价值来衡量。 ”一番话也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上了深刻的一课。 “我和苏大缘分很深” 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是谈到昆曲时不得不说到的一个地方。青春版《牡丹亭》的男女主演都是苏州本地人,演出的近200多套服饰也是由苏州的绣娘纯手工缝制。而坐落江南水乡的苏州大学和昆曲更是有着不解之缘:2004年,白先勇先生在苏州大学图书馆做了一次关于青春版《牡丹亭》戏剧创作的演讲;继而苏大又成为青春版《牡丹亭》大陆首演地,也是走进校园大型巡演会的第一站高校,从此在苏大校园引发了一场“昆曲热”。苏大文学院是国内唯一开设昆曲课程的院系,每年吸引国内外很多热爱昆曲艺术的大学生前来听课。白先勇也非常赞成将昆曲课程列入本科生课程设置里面,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传承古典艺术的方式。 青春版《牡丹亭》演到现在已经是第181场了,第200场演出尤为引人关注。在讲座快要结束的时候,周秦教授代表在座的所有同学向白先勇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希望《牡丹亭》第200场演出也能和首演一样,再次回到苏州大学的舞台上。白先勇说:“我和苏州大学缘分很深”,并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一请求。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