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昆曲“申遗”十周年浙昆名角来深献演《牡丹亭》大雅艺术使
【作者】 深圳特区报安裴智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2.08
【版次】第C02版:人文天地/中国派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李公律、张志红主演《牡丹亭》的海报。
深圳特区报记者 安裴智
进入12月来,深圳的昆曲曲友与观众可谓过足了“曲瘾”。继12月3日,上海昆剧院的当家闺门旦沈昳丽做客深圳大剧院“戏聚星期六”节目,讲授昆曲明星公开课后,12月7日,由浙江昆剧团演出的经典昆曲《牡丹亭》(上本)又给深圳观众送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饕餮大餐。昨夜,当这场经典昆曲的三位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张志红、李公律与杨昆在深圳大剧院向观众谢幕时,观众纷纷送上鲜花,并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昆曲原名“昆山腔”,形成于公元14世纪,距今已600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被誉为“百戏之师”,曾经哺育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众多地方戏。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表明,昆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同时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瑰宝,在世界戏剧史、文学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昆曲的唱词采用长短句,曲词典雅,唱腔分南曲与北曲,南曲细腻婉转、柔媚流丽,北曲刚劲豪放、雄健有力。正如著名戏曲家卢前所说:“南曲如珠落玉盘;北曲如金戈铁马。南曲如金粉六朝,北??如汉魏风骨”。昆曲表演身段优美,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空灵、淡雅、写意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特色。
当晚,浙昆演员演出了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名剧、“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牡丹亭》堪称明代传奇的压卷之作,不但是中国更是世界戏剧文学的瑰宝,400多年来被搬上舞台,经演不衰。《牡丹亭》是昆剧的代表剧目之一。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这部剧描写南宋时杜太守千金杜丽娘为追求恋爱自由,与梦中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表现了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主题,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浙江昆剧团副团长王明强告诉记者,全本《牡丹亭》由香港昆曲人士古兆申新编,上部写杜丽娘为爱而死,下部则表现她为爱重生。这次在深圳大剧院上演的是上本,杜丽娘分别由张志红和杨昆饰演,张志红演的是《游园》、《惊梦》、《寻梦》,杨昆为观众带来《写真》、《离魂》;李公律饰演柳梦梅。
这场昆曲盛宴,浙昆派出最有实力的三位国家一级演员联袂出演。其中,张志红是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是昆曲传字辈艺术家姚传芗先生的得意弟子,扮相秀丽,表演含蓄细腻,特别会运用眼神,把杜丽娘演得惟妙惟肖,尤其《寻梦》一折,享有“天下第一梦”之美称。饰演柳梦梅的李公律是昆剧艺术家周传瑛的关门弟子,表演上具有周派小生风流潇洒的气质,倜傥儒雅,注重程式与人物感情结合,颇具神韵。杨昆嗓音甜润、扮相秀丽、表演大方,咬字颇具南昆特色。她曾受教于昆曲表演艺术家张娴、龚世葵和王奉梅,博采众长,颇得业界人士和观众朋友的喜爱。
浙昆团长林为林说:“我们在深圳上演《牡丹亭》,集中了浙昆全团全部的舞台力量,以此纪念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10周年、苏州昆剧传习所创办90周年和昆剧艺术家周传瑛先生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