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昆曲《牡丹亭》新增“史张版” 梅派青衣扮杜丽娘有无“皮黄”

昆曲《牡丹亭》新增“史张版” 梅派青衣扮杜丽娘有无“皮黄”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6.05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上海文汇报

【出版日期】2012.06.05

【版次】11版:文化新闻·社会生...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由史依弘、张军担纲主演的昆曲《牡丹亭》近日在东方艺术中心推出,引起观众的议论。除对舞美、造型、配乐和编剧上的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外,一个不可绕开的最大焦点就是如何评论杜丽娘的扮演者史依弘的唱。

史依弘是上海京剧院的台柱子,以梅派大青衣立身,虽然前不久赴京学程派,挑战了程派经典《锁麟囊》,但在人们印象中,她毕竟是一名京剧演员。此番饰演昆曲闺门旦行中的“明珠”——16岁的如花美眷杜丽娘,不能不教人存疑。实事求是地说,史依弘的扮相和身段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一开口还是难脱“皮黄味”。前天演出结束后,一位观众在现场发微博调侃道:“史大小姐的低音和念白流露浓浓的京腔每每提醒我这是位京剧大腕,今天的杜丽娘英气有余,娇媚不足。”但也有不少人对史依弘的努力表示肯定,如史依弘的昆曲老师、昆旦名角张洵澎,戏曲评论家翁思再等。也许正是因为内行,他们反倒知道史依弘这番由京入昆的不易和难得。

唱还缺点味,老师打70分

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史依弘说扮一回杜丽娘是她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还有深一层的梦想她没有说透,那就是人们所知道的京昆兼修的角儿中还没有谁能把全本《牡丹亭》演下来。记者曾问这出戏的制片人为何选择史依弘跨行主演,对方回答说:因为她可以。

为实现梦想,为证明“我能”,史依弘花了比学程派还要多的工夫。今年春节后,她就投在张洵澎门下。张洵澎对记者说:“虽然我是看着她长大的,她也是在一个有昆曲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从小耳濡目染,但看与演毕竟是两码事。”比如《寻梦》这一出,是杜丽娘的独角戏,包含六七段曲子,每一个字每一个腔都有动作和节奏。张洵澎笑道:“这一出学的时间最长,我花的力气也最多。”

对于史依弘的唱,张洵澎打了70分。分扣在哪?味道。张洵澎对记者说,其实,唱京剧的嗓子再唱昆曲是非常得力的,不怕高腔;但京昆曲高腔完全两回事。“昆曲的高音要捏在里面,水磨腔啊水磨腔,真的像水磨汤圆一样,在柔软里要有力度,与京剧的碰头彩不一样。”就说《惊梦》里《山坡羊》那句“俺的睡情谁见”,“见”字是高音,但不能展开,吟哦中流露少女如诗情怀。史依弘在练习时经常忍不住放开“飙”高,还对老师开玩笑说:“老压的,老难过的。”张洵澎便唤着史依弘的小名说:“敏敏啊,要悠着唱悠着唱,你的声音再加上‘小蜜蜂’(微型麦克风),高啦!下面越是无声,你越不要怕,好好唱,到末了观众席肯定爆出惊雷一样的掌声。这是我从16岁起唱《牡丹亭》的舞台经验。”

“昆曲的闺门旦最典型的一个人物是杜丽娘,她是纯净的少女,京剧里没有闺门旦只有大青衣,一个大字来了就不行了,杜丽娘变杜大娘了。”张洵澎说着忍不住笑起来。同样是羞涩时以袖巾掩面,昆曲旦角的兰花指和京剧青衣的兰花指也是两样的。“这些是非常非常细的,稍有混淆,感觉就不一样。”

演得怎么样,评价两分明

昆曲《牡丹亭》作为一个经典文本,注定不断地被翻新、化用、改编。从传统全本到各种不同长度、不同版本的演绎,从昆曲到芭蕾舞剧、歌剧、音乐剧、流行歌曲,慷慨地给予后辈艺术家以灵感源泉。而观众对此也格外挑剔。

比如一位并没有去现场、只看了几张剧照的戏曲爱好者就根据旁人的观点发挥了大段议论:“以皮黄改昆曲,由青衣而闺门旦,这次是彻底的跨行,缺乏基本的艺术严谨性。不遵循昆的规则而就自己的调门,是不理解昆曲的表现。”虽然他说的“创新不是免死金牌”得到不少人赞同,但更多人认为“不到现场没有发言权”。

翁思再评价这一版《牡丹亭》是“新而不怪”。他说:“昆曲旦行自上世纪中期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和言慧珠相继介入后,唱腔得以彰显,因此这次由梅派史依弘出演确有看点。她唱六字调,比原唱高两度,发挥了她的嗓子优势。全剧在保留原剧精华的前提下,着力外包装,舞美灯光服装,优美干净达意。有实景更有新视觉,仍符合写意艺术观。”

张洵澎则替学生向昆曲的新老观众“告个情”:“要让演了几十年京剧的演员一下子变成昆曲角儿,不太可能,大家要谅解。”她对记者说,凭这么多年来的经验,梨园人一旦接触到昆曲都会“醉”,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它。史依弘也可能不只“玩票”这一出戏,“将来可能排第二出戏,到那时,一些以前做不到的地方就能做到了,没明白的地方也能明白了”。

本报首席记者吴越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