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听一阕《牡丹亭》,像唐朝人那样煎茶深圳有群人率先过上雅生活

听一阕《牡丹亭》,像唐朝人那样煎茶深圳有群人率先过上雅生活

作者:周吟 出版日期:2012.11.24 点击数:0

【作者】 周吟

【报纸名称】:南方都市报

【出版日期】2012.11.24

【版次】[SA30][深圳读本 城市周刊]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p></p>

<p>常有昆曲名家在紫苑以曲会友。</p>

常有昆曲名家在紫苑以曲会友。

<p>古琴无疑是雅生活的最佳背景乐。</p>

古琴无疑是雅生活的最佳背景乐。

<p>用当季的蔬果烹调是自古人文的考究做法。</p>

用当季的蔬果烹调是自古人文的考究做法。

<p>玩香和品茶融会贯通。</p>

玩香和品茶融会贯通。

焚一支香,煮一壶六堡茶,听一阕昆曲《牡丹亭》,品一段洞箫,上周二在深圳欢乐海岸的紫苑·中国雅生活馆举办的一场“秋实雅集”,把貌似有距离感的诗书礼乐、六艺用最浅显的吃喝玩乐的常态演绎,将现代人只能从历史书画中窥视一斑的风雅气场实体化。暗香缭绕,琴音悠远,谈茶论画,品尝秋天的果实,现场的每个细节无不落在一个“雅”字上,而雅活,正是紫苑希望与深圳人分享的新人文生活体验。

“秋实雅集”重现书画中的雅事雅趣

如果要拍一个雅活的纪录片,恐怕在深圳再没有比紫苑更贴切的背景,两栋清代古宅是从江西整体移至深圳的,每块木头的纹理里都刻着防制品永远无法模仿的沉静安稳。一脚踏入,仿佛就被吸入另一个平行空间,身在高宅深院,低处是廊桥静水,高处是深圳微凉的秋天,迟疑的雨点踌躇着不肯落下。台湾来的学者黄永松、深圳文人胡野秋正一同在长案上题字作画,两侧一香席一茶席上,深港茶友们悠然自得,品香的自省,喝茶的自斟,毫无征兆地就有人率性地吹起了洞箫,忽然你惊觉自己俨然已经成了钱贡《环翠堂园景图》画中的一笔水墨角色。

秋实,即春华的因果。柿子、白果、栗子这些秋天的果实是自然的修行,而在其中品玩出生活的趣味,则是人的修行。“秋实雅集”的策划人、书画名家叶放介绍,这场以“秋实”为名的两岸三地学者文人的聚会,从四个主题依次渐进,“雅香华、雅书画”疏朗随意地暖场开幕,用一场还原唐式煎茶现场的雅礼仪渐入佳境,以秋天的蔬果为材烹调的“雅饮食、雅养生”过渡,最后以昆曲、古琴、洞箫的清音兴境构成的雅曲乐收尾。从体验到回味,从情境到感怀,正是雅生活由器而道的理想形态。

现场演绎唐式煎茶,茶具都是按法门寺出土文物复制

“秋实雅集”的重头戏,莫过于由香港茶道协会创会会长叶荣枝现场演示的唐式煎茶茶道。肃穆礼堂中,身着唐装的女孩婷婷袅袅地托着茶盒出场,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叶荣枝不疾不徐,取水、开炉、撒盐、调茶,一丝不苟。香港洞箫大师谭宝硕的即兴伴奏,格外衬托出空灵气场。现场还真的一个有正在拍摄茶主题纪录片的央视摄制组在旁纪录。

据说唐代茶礼是大唐皇帝用来赐赏皇家贵族及外国使节等地位显赫贵宾的重要礼节,由茶师茶僮在寺院或宫廷来完成礼制规定的完整仪式,这是盛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紫苑这次最用心的是对茶具的选择,用的是仿制法门寺出土的唐代宫廷金银茶具。金银茶器具是大唐最高等级和最高规格的宫廷御品。

茶礼用的茶则是团饼茶,唐代饼茶表面无纹饰或图纹简单,采用煮茶法。煮茶之前,要先烤茶,用银质火箸放在火上烤,直到水汽完全蒸发为止。为了使茶干燥而色、味不减,须将团茶装入吸热方便又易于散发水气的茶焙之中烘去茶的水分。烤干后,趁热用纸袋贮藏,待冷却后先将茶饼用木槌敲碎,再研磨成细末,再进行煮饮。

雅活是一种人文传承,可精巧,可简约,可华贵,可率真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当香港著名昆曲、京剧艺术家邓宛霞的这阙《牡丹亭》在紫苑的高宅内缠绵地响起,“雅活”这个抽象的词也似乎穿越时空,将现代与古典连接起来。

紫苑的主人陈悦成这样诠释“雅活”,雅,中正,合乎标准的,优美,尽善至德的。活,生活,衣、食、住、行、玩而已。所谓雅活,也就是高尚、模范、康乐、品质的好生活。

雅活其实也是种传承的活法,明清崇尚两宋,追慕魏晋,那时的雅活顶级享受,便是吃袁枚的随园家厨宴,听李渔的芥子园家班戏。而到了现代,雅活可以是华贵的,也可以是素朴的;可以是李渔《闲情偶寄》里的精巧考究,也可以是沈复《浮生六记》中的简约率真;可以是王维的“辋川别业”,也可以是白居易的“乐天草堂”、朱文公的“半亩方塘”,更可以是两者融合,就像渊明有菊也有蟹,青莲有诗也有酒,东坡有竹也有肉。

对物质来说,雅活是审美,是气质,是品味趣味,生活的方法论;对精神来说,雅活是风骨,是态度,是情境情怀,生活的价值观。雅活是一种把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的生活哲学,一种现时世态的好生活之道。

采写:南都记者周吟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