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那人那亭那梦 ——七续写获奖者走读《牡丹亭》侧记

那人那亭那梦 ——七续写获奖者走读《牡丹亭》侧记

作者: 出版日期:2010.11.2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晶报

【出版日期】2010.11.23

【版次】第B17版:人文正刊·特别报道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晶报记者 焦守林/文 蓝军/图

路途:猜字谜秀才艺

11月19日,早晨8点整,晶报社。

“书立方”活动《牡丹亭》续写的七名优胜奖获得者在此进行了集结,集结号——向经典致敬,我们去走读。此次集结他们将用三天的时间集中对经典文学作品《牡丹亭》进行走读,首先直奔《牡丹亭》作者汤显祖的故里抚州临川,然后再前往艺术再现《牡丹亭》人文景观的赣州市大余县牡丹亭公园。

出发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些许兴奋和神往,这不难理解,此行的七个人都是“书立方”活动《牡丹亭》续写的优胜奖获得者,在他们的私人阅读史或续写的笔下,《牡丹亭》、汤显祖、临川四梦是他们多么熟悉的字眼。但此刻,那人那亭那梦,又是那么的远,需要12个小时以上的车程。

在路上,为了打发旅途的时光,大伙儿玩起了游戏。“我给大家出两个谜语?”姜丰说,“巨木,打一成语。”“春雨潇潇妻独宿,打一字。”大家七嘴八舌地猜着。片刻,谜底揭晓——“水到渠成”、“一”。路上,一位小伙子还朗诵了哈姆雷特的诗,让车厢内弥漫着浓浓的经典气息。整个19日,大家就在车上度过了,尽管路途遥远,大家玩得还是不亦乐乎。19日晚,华灯初上,车子终于驶进了临川,没行驶多久,一座气势雄伟的“汤显祖大剧院”映入眼帘,七个人不由自主地“躁动”了起来——汤显祖故里,我们来啦。

临川行:大长见识

11月20日,七个人在当地戏曲研究专家、东华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章军华副教授的陪同下,马不停蹄地参观了汤显祖纪念馆、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墓、玉隆万寿宫等市区景点,并饶有兴致地游览了灵谷峰景区,明清古街。在汤显祖纪念馆他们参观了清远楼、三生桥、四梦广场、瑶台、壁照、牡丹亭、毓霭池、破茧山房等10多处景点,汤显祖多舛的命运和晚年凄惨身世加深了七名获奖作者对汤翁创作“临川四梦”心境的理解;在玉隆万寿宫的古戏台上,他们饶有兴致地模拟着各种舞台戏剧动作,想象着昔日《牡丹亭》在此上演时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在灵谷峰顶他们登高望远,感受汤翁故里山水钟灵毓秀。

当日下午,在畅谈临川汤翁故里之行的感受时,七名获奖作者说的最多的词是“感怀”,临川当地的人文风土人情,深深吸引了他们,通过实地寻访,他们感觉这里有宝贵的汤学文化资源,作为世界级文化名人,汤显祖永远值得后人仰慕。

在七名优胜奖获奖作者中,四川人姜丰4万字续写《牡丹亭》的作品《夺梦奇缘》获得高度评价。在参观了汤显祖纪念馆和墓地之后,姜丰说,来到汤显祖故乡,看到这么完善的汤显祖纪念馆等设施,说明当地地方政府在有效利用汤显祖文化、打造汤显祖文化品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书本里、网络上看《牡丹亭》原著与亲身到汤翁故里来一趟,感觉是不一样的,觉得很有收获,增长了知识,当初在续写《牡丹亭》的作品《夺梦奇缘》时,没有汤显祖生平、写作心境的切身感受,看来还要重新发现,重新感受,以获得更多的写作灵感。

张小忠是优胜者中唯一的江西老乡,老家距临川只有两小时的车程。他说,来到临川语言、风俗都很熟悉,小时候就听过采茶戏的《牡丹亭》唱段,在课本里学过王安石的文章,临川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作为在深圳工作的江西人,能到汤显祖家乡探访,他感到自豪。

赣州行:感怀寻梦

21日晨8点,七人一行离开汤显祖故里抚州临川,前往《牡丹亭》故事发生的背景地——赣州市大余县,参观了该县的牡丹亭公园。步入公园,好像进入了《牡丹亭》作品之中的情景地。汤显祖正是以赣州大余的牡丹亭为背景写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故事。丽娘冢、梳妆台,牡丹亭——七位获奖者在牡丹亭公园内,充分感受着《牡丹亭》里出现过的场景,不禁感怀起杜丽娘与柳梦梅那如梦如幻、起死回生的爱情。在大余参观完牡丹亭公园后,七位获奖者踏上了返回深圳的行程,讨论着此次走读的感受,并以文记之。

21日晚11点,探访专车回到晶报社,七位《牡丹亭》续写优胜奖作者的走读之旅结束。一次面向经典的走读之旅就这么结束了,似一场寻梦之旅。当将“那人那亭那梦”收入脑海,尽管江西与深圳相隔千里之遥,此刻,又似乎这么近。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