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牡丹亭》改得让前辈“很心痛”主演史依弘回应“没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6.09
【版次】第09版:文娱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
本报上海记者站专电(记者 张硕)由史依弘、张军主演的2012版《牡丹亭》月初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连演了三天。在赞声之外,也有不少热爱昆曲的戏迷写出长文对音乐、唱腔、舞美、灯光各方面进行商榷。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和张静娴两位“熊猫级”的老艺术家更是直言“草率了”。昨天,主演史依弘在接受采访时回应此事:没有争议的戏,我演它干吗!
据悉,2012版《牡丹亭》和以往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上海昆剧团的全本《牡丹亭》等众多版本不同,全透明材质的桌椅、巨型圆环的舞美、全新设计的服装头饰,“混搭范儿”十足。但正是这混搭,让昆曲老艺术家看不过去了,蔡正仁认为这出戏“对于昆曲的传统采取了很随心所欲的态度”,并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再好的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蔡正仁说,昆曲并非不能改,问题是如何改。他说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来参与昆曲的改革,对昆曲的前途表示关心,这虽然是一件好事,但也带来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有一些人对于昆曲没有什么认识,没搞清楚哪些是昆曲应该保留发扬的,哪些是要改革的。
蔡正仁说,这一版《牡丹亭》的两个演员都是很优秀的演员,让自己觉得不能忍受的是由于该剧处理不当,给两个演员增加了演出难度,搅乱了他们的正常发挥。他说张军在剧中的很多表演自己都不能同意,这些已经不是创新的范畴了,而是对昆曲的传统太不了解。张静娴则表示,自己原来对这个戏很期待,但看完以后“很心痛”,“人家居然把我们的经典做成这样子。”此次《牡丹亭》的主创人员很多都来自台湾国光剧团,两位老师表示,对于国光剧团很多创新的原创剧目,他们都是抱肯定态度的,但传统的经典则未必适合用这一套创新的手法,用那些方式来排《牡丹亭》太“草率了”。
对于批评,张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老师们对昆曲是非常热爱的,所以,他们的任何批评都是金玉良言”。张军说,对于这次《牡丹亭》,总体抱着配合和尊重的态度,“创作上主要还是按照团队的想法”。
而史依弘回应此事稍显强硬,“没有争议的戏,我演它干吗!我可以躺在传统戏上,很舒服,不会有人来骂。但这个有意思吗?戏曲已经没有饭吃了,没落了。再没人关注,怎么办?”她表示,老艺术家们的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同时也表示“从昆曲本身来讲我是尽力了。”“我们的态度都是很严谨的,并没有拿昆曲戏耍。”至于说这次《牡丹亭》中的表演和演唱像不像昆曲,史依弘表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家说我不像昆曲,我也没办法。”“要像华文漪那样唱,我也做不到啊,我今天唱就是史依弘在唱昆曲。”
在史依弘回应批评声的同时,沪上主持人曹可凡的“可凡倾听”官方认证微博两条力挺《牡丹亭》的微博引起网友的关注。前一条赞扬《牡丹亭》的创新尝试引起网友的评论并不多,但后一条“‘牡丹亭’并非哪家专利,各人有各人演法,哪怕‘昆味不正’,又如何?!既是创新,就应允许多种尝试,哪怕失败亦无妨。前辈更应以宽容心态对待,而不是充当指手画脚的‘恶婆婆’,自己固守一方,也不让他人前进半步。”似乎有所针对的微博则引发网友的不少议论,特别是“恶婆婆”一词令不少网友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