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来到合肥,总导演汪世瑜畅谈——《牡》剧何以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4.08
【版次】第11版:娱乐天下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市场报讯(李雅清 记者 王能玉文/图)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看青春版《牡丹亭》,不知昆曲如此之美。应中科大朱清时校长的邀请,由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将于4月9日晚在中科大绚丽登场。据悉,这是全球第134场演出,也是《牡丹亭》剧组首度来合肥献演。昨日下午,青春版《牡丹亭》剧组来到中科大,在演出前夕,记者采访了该剧的总导演、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老师,畅谈《牡丹亭》文化现象。
汪世瑜说,目前,青春版《牡丹亭》已在北大、武大等国内知名高校进行多场演出,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观看。台湾当代作家白先勇的青春版为什么能吸引年轻人来看?汪世瑜认为,此次青春版《牡丹亭》在创新上做了不少的文章,不仅是在演员上启用新人,在剧目制作上,白先勇先生也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精简,增强了戏剧冲突,并且加入了现代的声光电等元素,因此这场《牡丹亭》被誉为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外成功演出130多场。
美的东西,人人都会喜欢,国学的美,昆曲的美,使国人的自信力被西方文化冲击得四处逸散的时候,似乎又慢慢凝聚起来。汪世瑜认为,人才流失,戏曲遗产失传,创作与市场严重脱节是国内传统戏曲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中国现存戏曲剧种只有267种,比上世纪中叶少了上百种。面对如此困境,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应该说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与其被动地看着观众离开,不如主动地适应观众的需求,要知道培养观众才是普及的开端。
苏州昆剧院党委书记吕福海则认为,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昆曲的热潮,出现“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可能源自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感悟和渴求,昆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然而这股昆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