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方寸上的中国古典文学系列之六游园惊梦《牡丹亭》

方寸上的中国古典文学系列之六游园惊梦《牡丹亭》

作者: 出版日期:2013.06.05 点击数:0

【报纸名称】:珠海特区报

【出版日期】2013.06.05

【版次】11理财

【入库时间】20130730

【全文】

□本报记者 耿晓筠

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继崔莺莺之后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她与柳梦梅之间的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

《牡丹亭》与《西厢记》堪称中国戏曲史上两座矗立的丰碑,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崔莺莺、张生与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人鬼情未了”爱情故事先后登上新中国邮票,以方寸之微展现中国戏曲的无限魅力。这两套中国古典名著邮票在发行当年纷纷成为集邮迷们争相抢购的热门藏票。

据了解,1984年10月30日,邮电部发行T9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牡丹亭>》特种邮票,包括“闺塾”“惊梦”“写真”“婚走”4枚及“游园”小型张1枚。“闺塾”图案上描绘的是杜丽娘在父母拘束下,整天在书房中读书的情形;“惊梦”邮票图案上描绘的是杜丽娘在丫环春香的引导下,第一次偷偷来到后花园,盛开的百花,比翼的莺燕,叩开了杜丽娘的心扉,使她于欣喜之余,悲叹自己青春的虚度;“写真”描绘的是杜丽娘自梦中与柳梦梅相会后,日思夜念梦中之事,为此杜丽娘愁绪满怀,日渐消瘦,最后竟病卧床榻,无药可救;“婚走”描绘的是杜丽娘死后三年,柳梦梅北上求功名路过南安,于假山石边拾得杜丽娘真容,得以与杜丽娘之魂相会。

据珠海市集邮协会秘书长曾繁裕介绍,这套邮票图案均采用我国著名画家戴敦邦的原作,用工笔重彩画成。设计者以杜丽娘对柳梦梅的不渝爱情为主线,高度概括地反映了《杜丹亭》一书的原貌。鉴于印刷成本的考虑,我国邮票历来大都采用白纸印制,而《牡丹亭》邮票则用深蓝色纸,使邮票韵味迥异,别具神采。加上画家戴敦邦的神工妙笔,将这部剧作表现得十分生动,富有民族特色。其中,“游园”小型张描摹南安太守官衙后花园中垂柳依依、彩蝶翩翩的画面,同《红楼梦》小型张“双玉读曲”中亭榭楼阁、花木扶疏、两情欢洽的情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堪称“姐妹篇”。

把古代文学名著绘入我国邮票始于1979年12月。由于文学名著本身已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而且邮票设计精美,画面表现技法都采用传统中国画中的工笔重彩,原画作者多为画坛宿将,每套邮票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各个名著中的精彩故事。把每套邮票摆放在一起欣赏,犹如阅读一部部微型连环画一般引人入胜,深受集邮迷的青睐。目前,独成系列的古典文学名著邮票已成为收藏市场的主流,在邮市多年低迷中,其价格一直坚挺,抗跌性极强,1988年以前发行的多套名著邮票升值已达几十倍到几百倍不等,在市场上的表现相当“抢眼”。据悉,2010年,《牡丹亭》再次登上“方寸之地”,图案为昆曲《牡丹亭》的剧照。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