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牡丹”一曲余韵多 ——记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座谈会

“牡丹”一曲余韵多 ——记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座谈会

作者: 出版日期:2011.08.1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中国文化报

【出版日期】2011.08.13

【版次】第3版(环球综合)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

本报记者陈璐

由日本著名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领衔主演、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艺术家合作出演的昆曲《牡丹亭》自面世以来,在中国各地及日本均获得轰动性反响。8月7日,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座谈会在北京爱慕大厦举行。来自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日本驻中国大使馆、中国文联、北方昆曲剧院、苏州昆剧院、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国际曲社等单位的近30位嘉宾汇聚一堂,就中日版《牡丹亭》的相关情况与感想,以及对中日文化交流的看法畅所欲言。

“牡丹”是怎样绽放的

北京国际曲社社长靳飞回顾了中日版《牡丹亭》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他说,从2006年12月正式决定组建剧组,开始策划、筹备《牡丹亭》工作,到现在已经快5年了。刚开始,大家对这出戏并没什么信心,最终的发展情况完全是出乎意料——在日本有那么多观众,在中国国内也有那么多观众。“在北京湖广会馆演出时,剧场很小,200多人一块站起来喊好,坂东玉三郎谢几次幕都下不了台,他高兴极了,激动极了。”靳飞说,《牡丹亭》演出70场,观众10万人次,票房收入达4000万人民币,但大家最开始做这出戏时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

日本驻中国大使馆首席公使横井裕此前在上海任总领事时,即为中日版《牡丹亭》的筹备和推广不遗余力。横井裕说,2008年,日本领馆把在上海的官邸借给《牡丹亭》做演出场地,他也由此得以近距离欣赏到坂东玉三郎的表演。“开始对日本人做昆曲什么的毫不感兴趣,演出进行了三五分钟后马上就兴奋起来,过了10分钟就开始鼓掌,心里特别感动。”中日版《牡丹亭》在上海的几场演出受到热捧,横井裕很支持靳飞提出的利用这一契机培养两国传统艺术的年轻演员、发展传统艺术模式的设想,认为这有助于推动日中两国的文化交流。

坂东玉三郎印象

作为中日版《牡丹亭》的灵魂人物,坂东玉三郎台前幕后的轶事为大家津津乐道。北京苏州商会会长、北京国际曲社名誉社长张荣明用“气质特别优雅、着装非常讲究、接人待物十分细致”来形容坂东玉三郎其人,他说,虽然坂东先生已是60出头,给人的感觉却很年轻,扮相和唱腔也极为优美。

1997年即与坂东玉三郎结识的北京国际曲社副社长、湖广会馆首任经理许立仁说,坂东玉三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令人钦佩,“他每天很早就到剧场,每场演出前都要在舞台上走一遍。每次同他见面,谈论的主要话题都是戏。”此外,许立仁说,坂东玉三郎始终抱着向中国京剧、昆曲学习的谦虚态度。“最初我们只是希望他在中国的舞台上表演一下歌舞伎,万万没有想到他竟然要唱昆曲。坂东先生不懂中国话,这里面下的工夫实在太大了。”

青年表演艺术家李玉刚专程去日本看过坂东玉三郎的演出,相似的艺术表演形式也令他得到了坂东玉三郎的赞许和鼓励。李玉刚表示,观看坂东玉三郎的表演不但是一次学习和历练,也让自己有了更多前进的压力和动力。“看到坂东先生,更坚定了自己往下走的信心。”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俊新也表示,坂东玉三郎对艺术的追求和敬业值得大家学习。他说,当前,在我国经济腾飞的大环境下,不少人心情比较浮躁,包括一些艺术家和艺术团体,也没有把精力都集中在艺术创作上。“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创作对外文化交流的新作品,应该学习坂东玉三郎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对我们自身的工作作风和艺术作风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传承、交流感悟多

参与创意、排演并提供演员的苏州昆剧院,与坂东玉三郎默契、经典的合作堪称中日交流史上的佳话。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说,中日版《牡丹亭》的合作也使苏昆收获不少。“在从字音、发音、录像等方面辅助坂东玉三郎训练的过程中,我们的乐队、演员也收获颇多。同时,坂东玉三郎对艺术的认真态度、日本制作团队的精雕细琢等给我们很多启示。”许立仁也表示,在日本歌舞伎座看坂东玉三郎的歌舞伎表演时,连续七八天都是满座,观众里有青年、有小孩。“传承剧种和文化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日本对传统剧目的重视程度和推广举措值得我们学习。”

很多通过中日版《牡丹亭》开始接触并爱上昆曲的人,感悟尤深。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李青说,她看了两遍中日版《牡丹亭》,每次都深感震撼,并感到自己接触这种艺术太晚了。她说:“不仅是我,我周围很多的艺术家、文化人对昆曲也不太了解,接触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也很少。一些作家对西方、对欧美的东西关注得多,对东方、对我们自己的东西关注得少,这是值得反思的。”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导演李颖认为,《牡丹亭》创作团队的精心打磨,对中国当代戏曲人安下心来从艺术角度去创作有启发意义。坂东玉三郎在确定演《牡丹亭》后,不但把《牡丹亭》原著看了一遍,还用了半年的时间研究靳飞推荐给他的“四书五经”等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李颖希望更多的年轻演员借此看到自己的欠缺。

坂东玉三郎曾说:“我感觉昆曲是东方最美的艺术,它发源在中国,但大家都可以去享受和实践。我将用后半生去学习中国的昆曲,用我的表演去赢得观众。”正如在《牡丹亭》东京首演的新闻发布会上,媒体的很多问题都指向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一样,中日版《牡丹亭》本身还承载了更多的意义。蔡少华说,日本艺术家参与中国昆曲的演出,为昆曲在国际上的传承和走向世界揭开了历史性的一页。他说,在整个巡演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中日版《牡丹亭》给艺术带来了什么,以及在当下如何推动中国戏曲、中华文化的国际化。“日本观众真的看懂了《牡丹亭》,他们为汤显祖感动,为杜丽娘、柳梦梅感动,为音乐、为我们所表现的美感动……”“文化复兴的关键在于文化认同。现在我们讲文化‘走出去’,我认为切入点就在于让大家在更多认同的基础上,找到一种可能、一种市场、一种空间,用更合适的方式、态度来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