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牡丹亭》贺岁纽约“中华风韵”开创海外自主营销新模式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1.20
【版次】第4版(文化交流)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纽约街头的舞剧《牡丹亭》巨幅海报
舞剧《牡丹亭》剧照
1月5日至8日,具有浓郁传奇浪漫色彩的东方舞剧《牡丹亭》在美国最高艺术殿堂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上演。
作为中国对外演出公司2012年“中华风韵”的项目之一赴美访演的《牡丹亭》,堪称献给纽约观众的一个充满着东方风情的贺岁大礼。谈到《牡丹亭》的这次成功,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说,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坚持“适销对路”的原则,选择适应国际市场的中国优秀演艺产品走出去。“我们要学会用欧美的话语体系诠释中国作品的内涵。具体到《牡丹亭》,表现的是爱与死这一永恒主题,同时又是一种东方式的爱、东方式的美。剧中,男女主人公‘东方式的吻’,得到了美国主流观众的认同与共鸣。谢幕时,男女主人公再现含蓄之吻,现场观众热烈欢呼。实际上,这就是美国观众对中华文化的一种认同。”
通过市场化运作,托举《牡丹亭》这样的优秀本土表演艺术作品登陆美国主流艺术殿堂,吸引西方主流观众,不断扩大中国表演艺术的国际影响力,是中外集团“中华风韵”品牌一贯坚持的目标。据了解,此次《牡丹亭》赴美演出,中外集团在剧场预定、团体选择、广告投放、媒体宣传、技术支持、票务营销等各个方面自主运作,基本上避开了中间环节。这样做“虽然充满艰辛,但我们收获的是核心竞争力”。
可以说,《牡丹亭》的演出模式开创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自主营销新模式。“中演公司每年在海外组织的演出有数千场,基本上采取的都是传统的B2B模式,其特点是收益固定且能有效规避风险,但缺点是‘不接地气’,接触不到终端消费者,无法从根本上掌握市场,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此次《牡丹亭》赴美演出大获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集成、整合了各方资源。在整个运作过程中,我们学习和掌握的集成各方资源的能力、市场调研分析的能力、接触终端客户的能力,其意义远远大于4场演出本身。”张宇还指出,B2B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是中国演艺产品走出去的重要模式。没有B2B的积淀,也谈不上B2C的发展。
实际上,这次演出是中外集团与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良好合作的开端之作,令“中华风韵”在美国主流艺术殿堂的合作版图又一次扩大,与林肯中心的合作更加深入,观众覆盖面更广。对此,张宇说:“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抢占制高点。所谓制高点,就是要把握世界文化产品的主流消费人群和高端展示平台,并以此来推广中国文化的品牌产品。林肯中心无疑就是这样的制高点。”此次《牡丹亭》在大卫·寇克剧院演出,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普通观众,同时也吸引了参加美国演艺出品人年会的专业人士,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商关注《牡丹亭》、关注中国演艺产品,无疑为中国演艺产品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机会。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一次中外集团以全新的B2C模式运作《牡丹亭》项目,包括我们之前运作《妈妈咪呀!》(中文版),实际上都是一个‘学本领、长本事’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走出去的‘命中率’才能更高。”张宇说。(叶 飞)
大卫·寇克剧院:
世界舞蹈艺术的试金石
重 楼
对于大卫·寇克剧院,中国公众可能不是很熟悉。在“中华风韵”《牡丹亭》与其签约之前,大卫·寇克剧院还从未接受过中国舞蹈艺术。其实,它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纽约州立剧院,专门上演轻歌剧和舞蹈艺术,坐落在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广场南侧,比邻久负盛名的大都会歌剧院和艾弗里·费雪厅。
这座拥有2801个座位的剧院是纽约最大的室内演出场地之一,硬件设施不在话下。出自著名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之手的独具魅力的建筑风格使之成为纽约市的文化地标之一,源源不断地吸引着纽约这个“世界的十字路口”的居民和游人前来一睹风采,而完善的镜框式舞台及配套设施,则使之能够满足歌剧、舞剧等多种舞台演出的功能需求,成为各种演出的理想选择。
岁月荏苒,这座于1964年4月23日正式开放的剧院于2008年11月25日正式冠名“大卫·寇克”,因为颇有艺术品位的慈善家大卫·寇克许诺在接下来的10年内,投资1亿美元用于剧院的修复和运营。名称虽改,但这座被誉为“纽约文化生命力的象征”的剧院依然秉持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一贯原则,从未放弃对完美艺术的不懈追求,只有最杰出的艺术家、最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表演艺术,才被允许登上它的舞台。这正是它的活力之源,也是其至今仍受观众热爱的根本原因。斯卡拉大剧院如此,莫斯科大剧院如此,林肯表演艺术中心也是如此。
半个世纪以来,大卫·寇克剧院一直是世界一流舞蹈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堂之一。它的声名鹊起与纽约城市芭蕾舞团的驻演历史分不开。这个与俄罗斯基洛夫芭蕾舞团、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等并称“世界五大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团及其在那里上演的精彩剧目缔造了大卫·寇克剧院的盛名,使之逐渐成为美国舞蹈艺术演出的专业艺术殿堂,也让世界上许多舞蹈表演团体都把该剧院视为舞蹈艺术的“试金石”,将能否在该剧院演出作为检验自身艺术实力的评估标准。
“中华风韵”舞剧《牡丹亭》此番在大卫·寇克剧院举行多场演出,意味着这座专门上演世界优秀舞蹈艺术的剧院第一次向中国表演艺术敞开了艺术之门,填补了中国舞蹈艺术走出去的一大空白。同时,得到大卫·寇克剧院的认可,代表着该剧目有实力拿到美国其他一流演出院线的“通行证”,也意味着该剧目已经闯进美国舞蹈界权威人士的视线,接受最挑剔的专业观众的审视。
在大卫·寇克剧院演出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作为纽约市最著名的公共文化设施之一,大卫·寇克剧院开放以来为纽约公众上演了不计其数的艺术精品,在纽约公众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影响力和号召力。每年圣诞节期间,剧院门口都可以看到许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孩子由父母领着前来观看该剧院的《胡桃夹子》,这已经成为许多纽约当地人过圣诞节的习惯性选择。登陆大卫·寇克剧院,相当于直接走入纽约主流人群的消费视野和文化生活。
北美主流媒体瞩目《牡丹亭》
《牡丹亭》成为《纽约时报》极力推荐的演出之一
《纽约时报》评论:来自中国南京的金陵艺术团,对《牡丹亭》原著进行压缩,集中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金陵艺术团尝试以舞剧形式演绎《牡丹亭》,再现了那段因梦而生、缠绵悱恻的浪漫故事。舞剧《牡丹亭》绚丽的灯光与精美的服饰相得益彰,呈现出令人炫目的舞台效果,营造出令人惊叹的迷幻世界。
《国际先驱论坛报》全文转载《纽约时报》评论文章
美联社评论:鲜亮的色彩,绚丽的服饰,传统的中国舞蹈,独具风格的造型,以及融入杂技风格的高难度动作——中国金陵艺术团为观众带来了一个美妙的夜晚。男女主角表演非常投入,充满激情。其他舞蹈演员表演也非常卖力。绚丽的背景幕布和演员服饰充满了吸引人眼球的色彩——女主角的粉色,男主角的黄色,判官的红色和金色,春神的绿色。
编舞有时像芭蕾,但又不是芭蕾,大量的旋转和托举,常常转化为杂技或体操般的动作。
加拿大通讯社全文转发美联社评论文章
《纽约每日新闻》刊登《牡丹亭》大幅照片
《华尔街日报》评论:女主角身材修长,男主角举止优雅。演出中的部分场景带给观众有力的冲击和震撼——当杜丽娘纵身跳入乐池的时候,当杜丽娘如燕子般在威亚上飞翔的时候,当男女主角身披华丽的红衣登台回望的时候,演出达到高潮。如此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并不多见。
《后台》杂志评论:如此华美的舞台呈现,使舞剧《牡丹亭》与西方芭蕾舞剧的共同点更胜于其与昆曲《牡丹亭》的共同点。虽然没有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化装和脸谱,但其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如极具东方韵味的服饰、雅致的书画屏风和幕布、炫目的色彩等,依然让人感到震撼。充满激情、悠扬浪漫的旋律,有力表现了男女主人公跨越生死、彼此相许的情节。剧中的惊险场景在于主创人员对乐池别出心裁的运用。绿眼闪烁的大面罩,加上带有嘻哈风格的舞蹈,营造出动感炫目的地府世界。
《世界日报》评论:
舞剧《牡丹亭》运用轻灵、风格化、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表现,跨越了文化和语言的障碍,重现了这个发生在中国400年前关于“禁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