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没有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还要演下去

没有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还要演下去

作者:李雯洁何倩 出版日期:2012.11.04 点击数:0

【作者】 李雯洁 何倩

【报纸名称】:羊城晚报

【出版日期】2012.11.04

【版次】第B01版:人文周刊·广角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

苏昆十年:从低谷走向春天

羊城晚报:您是从2002年开始接手苏州昆剧院的,当时团里是什么状况?

蔡少华:我去剧团的时候应该是苏昆的最低谷,一方面社会认同不够,演员们并没有受到尊重;另一方面演出少,收入低,人心涣散,环境也差。从艺术上来讲水平也比较低,后备人才匮乏。

羊城晚报:通过这十年的发展,苏昆现在的情况怎样?

蔡少华:苏昆现在的发展抓住了机遇,有几个比较明显的表现:一是戏有了,代表剧目有《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等,像这种连台本戏我们现在已经排了8本了。二是也有了人,像俞玖林、王芳、沈丰英。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是,市场拓展了、观众增多了,而且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社会认同,国际交流也增多了。

羊城晚报:十年间你们都做了哪些尝试?

蔡少华:有几个方面的尝试:一是观念上的革新。昆曲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需要很好的老师,苏州尽管是昆曲的发源地,但师资是完全不够的,所以我们就借力,把张继青、汪世瑜等人聘入我们剧院,扩充师资力量。

另一个就是开放的态度。从叶锦添到白先勇,我们依靠社会力量来关注、制作、传承昆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青春版《牡丹亭》,我们与白先勇团队合作十年,他对中国昆曲的推广,对我们苏昆真的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把一出戏制作出来,而是告诉了我们昆曲的美学在哪里。他还汇聚了各方面行家、专家、教授,这样一帮具有国际眼光和文化底蕴的人来重新审视昆曲,才做出我们目前这样深受大家关注的《牡丹亭》。我们还跟国外的团队进行艺术、学术上的交流,也使得昆曲不再是一种濒临灭绝的艺术,而是成为当代观众的艺术,也成为世界关注的一种国际艺术。

羊城晚报:昆曲传承的核心是什么?

蔡少华:我认为昆曲传承应该强调“活态传承”。要活在当下,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才能真正传承下去,而不是像有人鼓吹的原汁原味。

时代需要更多的白先勇

羊城晚报:当初为什么会找白先勇合作呢?

蔡少华:苏昆当时正处于低谷,我们对昆曲的认识也有限,除了看书就是看别人怎么演出,对于到底该怎么做,始终没有很好的想法,慢慢地我发现昆曲的发展单纯依靠剧院是不行的,一定要找到文化名人。白先勇既有名气、才气,他本身又是昆曲义工,对推广昆曲身体力行,我就千方百计去找他。

羊城晚报:您当时是想借力白先勇的名人效应来推动昆曲发展?

蔡少华:不仅仅是名气,他十岁就看过昆曲众剧目,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并且热衷于戏剧、国学,他了解什么是最好的;另外他能站在一个文化高度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的、国际眼光的提炼。最关键的还在于他的投入,他一个人化为一个团队,凝聚了更大的力量。仅靠名气是做不成这样的,他完全是全身心的投入,而且整个团队都在投入。他使昆曲从圈内的小众戏剧发展为大学学者教育、研究的一种文化现象,吸引了大众、媒体等各方面的关注,而且他是从一种文化审美的高度来理解昆曲,所以我感觉他非常了不起。

羊城晚报:您怎么看待文化名人对戏曲艺术的推广?

蔡少华:这个影响太大了。对于一种传统文化,这个时代需要呼唤更多的白先勇。这不仅对于昆曲,也对传统文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就好比张艺谋在影视界所受关注度与影响力一样。

羊城晚报:假如没有了白先勇,你们的昆曲怎么推广?

蔡少华:有人说白先勇不在的话青春版《牡丹亭》要不要演,我说要演。因为白先勇希望昆曲传承下去并不是为了他个人,200多场演出他最多跟了80多场,但是我们还是这么演了,到现在还在演。从这个角度讲,白先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青春版《牡丹亭》,更是一种对昆曲的态度。他给我们开创了这样一个好的环境,就要看我们如何坚持下去,在他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创新,要把剧目弄起来。

李雯洁、何倩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