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最初的感动还在,暂时却要说再见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1.17
【版次】E叠E04(牡丹亭前世今生)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这一幕叫“如杭”。
“花神”们在化妆。
后台的“高科技”,背投。
后台,“判官”在化妆。
绘于约1757~1775年
《乾隆御题万寿图》中的宫廷戏台,据后人考证,此处所演均为昆剧。
演员们化妆使用的油彩。
俞玖林(34岁,饰柳梦梅)。在华盛顿接受连线。
沈丰英(33岁,饰杜丽娘)。在苏州接受连线。
□撰文/徐长云 摄影/许培鸿
水袖才卷起,眼角才留情。8年一瞥。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到第200场,就要说暂别。2011年12月中旬,北京,国家大剧院。关于深情,关于慢与优雅,美与时尚,关于磨砺及青春。只听丝竹声起,把人心收拢。三晚,九小时,恍恍惚惚,梦亮了。
演员们来自苏州昆剧院,制作团队来自台湾,他们捧出了多层次的柳梦梅
戏里
舞台
200场里40多场用到“背投”,呈现苍山、雨痕、寒树,是通透的诗意和古典
昆曲舞台也用背投,实在令人诧异。它占据了整面墙,一些水墨被无限放大,氤氲开去,配合布景、灯光,营造出诗意氛围——既古典,也现代。杜丽娘游园时的舞台,别无他物,背投里一笼绿荫,仅与灯光相配合,就营造出了豁然开朗、姹紫嫣红的立体空间。《拾画》也如此,灯光配合着“灰色氤氲”的背投幕,营造出了一个园林的荒冷。背投是高科技,呈现的画面,比如苍山,比如雨痕,比如寒树,都是诗意和古典。
舞台设计大师王孟超(现为云门舞集舞台设计),在2005年加入青春版团队。据他介绍,“背投之前就在使用,只是后来画画有改动。汤显祖出场的背景,灰青色,加了瓷器的裂纹。《(游园)惊梦》画面没变,《拾画》却改来改去,一度还用过张大千水墨,《寻梦》、《回生》里也用的张大千的,用太多,《拾画》就改了现在的。”
王孟超说,第200场使用的背投是效果最好的一次,清晰度很高,两台投影机是台湾某企业赞助,特意从英国运来的,如要租用,三天租金至少10万人民币。200场里,40多场用到背投,这样的场次,他一定亲临现场,监督调试。“没有背投,会使用更多绘景,越多绘景,越干扰戏本身,而绘景也不会有这样的通透感觉”。背投画画,较多灰、灰蓝、灰黑,“为了服装、人物可以跳出来”。
书法、中国画元素在舞台上使用不少,都被“放大”了,有的甚至“顶天立地”。《闺塾》、《写真》、《离魂》里的画轴都很大幅,有时是两三块,将空间做了完好切割,这手法很现代。王孟超最满意《言怀》里放得很大的四幅书法作品——空间感不错,也契合柳梦梅书生身份。布景中的书法均出自台湾大书法家董阳孜之手,她两三字在台湾值百万台币,为《牡丹亭》一分钱也没拿。书法、中国画,与昆曲气韵吻合。“写实的尽量拿掉”,原先有很大的石墙,一直在舞台两边,还很难装,拿掉了。
舞蹈
要跑三圈而不是一圈,“一定要飘来飘去”;不准戴假睫毛,“眼神看不见了”
当花神翩然而至,披风飘曳,流水般在舞台疾走,而后扬手,转身,穿插,变化队形,三段群舞,赋予了古典舞台更多现代感。《惊梦》中,花神让男女主角相见,《离魂》里带女主角离世,《回生》里带女主角还魂,花神,是爱情见证者。
这三段舞对于编舞者,台湾资深舞蹈家吴素君来说,“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主要是制造氛围,不能太过。”
要符合昆曲规制,花神手指、腰部、头部动作、走路的方式,都基本用昆曲程式。而“流动”感有那么一点西方感。“‘流动’感最关键。走步、手势、起舞,长幡的摇动,‘流动’,还要和流动的音乐、曲词,融为一体。”
流动,也意味轻盈、飘逸。看过吴素君在武汉大学指导排练,从上午到晚上八九点,“一定要飘来飘去”一句话出现频率非常高。
为了使演员们有“仙气”,吴素君用了现代舞方法来训练呼吸,“从小腹开始往上延伸吐气”。
吴素君出身自以严苛闻名的云门舞集,她仍秉承严苛的艺术标准,“训练时,就跟他们说:跑三圈,把流动的感觉做出来。回来一看,咦,又变成一圈了。你知道在台上跑三圈和一圈的流动感觉完全不一样。一定要三圈。他们感觉自己是龙套,这在我们学生中是不被允许的。平时没有严苛的训练体系,跑三圈,只跑两圈、一圈,品质就到那里了。”
吴素君在青春版里还有一个贡献:“不准演员们戴假睫毛,一戴假睫毛,眼神就看不见了。”
服装
用了一年时间重做的服装,可如果就封箱了呢,“那不知道啊”
舞台上漂亮衣服看不尽。颜色时尚青春,浅黄、粉红、鲜橙、嫩绿、湖蓝……淡雅,柔和——呼应苏州水乡式的“柔”。
服装设计及美术总监是祖籍苏州的台湾电影导演王童,据他揭秘,“第200场演出的服装,全是重新做的,不是苏州绸,而是质料更好的杭州绸,仍是上一趟的苏州绣娘锈的,由于绣工更加细腻精致,花了一年时间”。可是如果就封箱了呢,“那不知道啊”。
上一批戏服用的是苏州丝绸,已很不错,比起什么印度丝、泰国丝更有弹性。当时在苏州找了四五十个绣工出色的绣娘,有些是退休的老师傅,有的住在乡下,王童经常要跑几个点,去“监工”。“上一趟200套衣服,做了8个月。每个人都很认真,也容易沟通。”
在设计服装之前,王童看了许多昆曲折子及相关书籍。艺术家追求完美,服装上所有图案都是一笔一笔细致画出,“每朵花一定有层次,一朵梅花会有三四种颜色,红,粉,淡一点的,再淡一点的,到了舞台,花就是立体的”。手绣图案选用古典的梅、兰、竹、菊等,“闺塾”中杜丽娘衣裳上是兰花,“惊梦”里她衣上是“庄周梦蝶”的蝴蝶,柳梦梅“游园”时衣上是梅,到“如杭”时是菊。蝴蝶、兰、菊具体也是有讲究的,但王童叹,“很久了,不太记得了”。服装重在跟剧情协调,突出“情”和“美”。
花神在老版中是举花的,青春版里是衣裳上绣了花,而花神三度献身所举长幡顶端的丝带,也是有讲究的,绿,白,红,分别寓意感春,离世,还魂。
王童还记得最初杜丽娘的服装,是裁了一点腰身的,然而一旦扭身或甩水袖,就不雅,于是仍沿用传统设计——直筒宽衣。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序幕。“汤显祖”,又远又近,似真似幻,如此念白。
乐声悠扬,简洁现代的舞台,走出来衣裳鲜丽的小生、花旦,形象青春,尽管已演了8年,足够读完两个大学,女主角体形看来也略有变化。古典韵味,时尚气息,还是轻易地将人抓住。
第一天,主要是旦角戏。《(游园)惊梦》,人尽皆知的经典唱段。沈丰英上场,咿呀达三十分钟。“好天气也”,一个“也”字,拖老长,婉转也。“皂罗袍”,闺门旦基础课,“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游园的喜悦、惆怅。“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山坡羊”起唱,兰花指轻扬,台步袅娜,辗转缠绵……昆曲没有过场,唱的同时,手势,步子,身段,眼神,表情,需一气呵成;委婉道出,深闺少女的自怜和幽怨。梦中,男女主角初会,“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相见之悦,“和你把领口松,衣带宽”,叫人暗自心惊好大胆,而此间满台水袖翻飞,二人情致缱绻,充满青春的喜悦。这番设计出自最擅长水袖的总导演汪世瑜。
接下来的《寻梦》,也是独角戏,暗蓝背景中,杜丽娘“寻来寻去,都不见了”,情绪几番起伏。
想起沈丰英的老师张继青,表演《惊梦》、《寻梦》,端的是字正腔圆,功底深厚,令人叫绝。张继青,人称“张三梦”,其中“二梦”便是“惊梦”、“寻梦”;她的唱、念及表演,被认为是典型的“南昆”特色,咬字行腔讲究由内而外、以情带声。业界以为青春版杜丽娘远不及老师,对于一般观众,也难挑出不好来。
第二天,主要是小生戏。《拾画》是主轴,俞玖林独唱约30分钟。见到园林荒芜的惋惜,拾到美人图的惊喜——暗淡光影中,观众看到一幅粉彩美人图,淡雅,轻盈,明亮中央,此图出自台湾著名画家奚淞之手——叫画,“姐姐,我那嫡嫡亲亲的姐姐”,观众不免失笑,一句“小生孤单在此”,又引人动容。俞玖林嗓子虽不及以前清亮,但表演富有层次,书生气十足,隐隐的也有几分阳刚之气。几个圆场,也颇潇洒。一个丰富的柳梦梅,是青春版的创新,也是排演者汪世瑜多年的梦想,老版里柳梦梅形象模糊,汪世瑜认为柳梦梅一定可敬可爱,杜丽娘才会钟情于他。这折戏,改排得丰满,比如添了过去不常唱的曲牌“锦缠道”。
俞玖林师承汪世瑜,汪世瑜本人师承昆剧大师周传瑛,受的是完全正宗正统的昆曲训练。有了张继青、汪世瑜鼎力相助,青春版《牡丹亭》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也以正宗正统为依归。
第三天的戏,总体热闹。《如杭》是核心,夫妻新婚,平安喜乐,扇子舞很可观,两人舞步划出一个个圆,两把折扇也拼成一个圆,暗喻二人穿越生死,得以团圆。这折子也是汪世瑜新排的。
三天,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以“情”贯穿,让人枕着流水,放慢心情,宛如谈了一场失落已久的恋爱。
一派柔情之外,也穿插有快节奏、声响热烈的武戏。《虏谍》、《移镇》、《折寇》、《淮警》、《圆驾》……武戏导演翁国生说,多处借鉴了现代手段,比如,《移镇》里,桨手们划桨,表示船之“行进”,桨手们“平铺”于舞台,杜宝在高处演唱,借鉴了现代情景歌舞。另外,金国使节的叽里咕噜番语,溜金娘娘的活泼娇俏,也仿佛是有色彩的。讲一口“苏白”的石道姑,改传统丑扮为俊扮,也出彩。就连“索元”里的四个小花脸,“柳梦梅也天”,唱腔嘹亮,台风可爱。
这台戏,演员们来自苏州昆剧院,制作团队来自台湾。
主角
“最满意2005-2008年到高校的巡演,而到剧院演出,观众就比较冷静”
2009年以来,嗓子问题最令我困扰。把自信心打击得很厉害。上了台,没人能救。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告别舞台的心都有。关键是国内一些所谓最好的医院,都没检查出问题来。
由嗓子问题引发,心理负累很重。总感觉表现不好了,别人眼光不一样了,想多了啊。这期间除了演《牡丹亭》,还开排了新版《玉簪记》,担子重,状态差,心理压力特别大,演出前彻夜失眠,痛不欲生。
2011年2月,到美国做了彻底检查,说声带没问题,由于胃酸逆流导致了发声状况。变轻松了。如今嗓子还在恢复中。经历了这样的困境,往后面对痛苦、磨难,抗压能力肯定强了。也教我学会淡定,淡定活出优雅和精彩。
这些年,最满意2005-2008年到高校的巡演,很享受。每次演前都紧张,演完了,兴奋得睡不着,想着表演中的亮点。想来很珍惜。观众坐得满满的,青春气息扑上舞台,对我是很好刺激。真的,他们给了我百分之两百的热情。记得在广西师大,演完了,观众洪水样涌向后台,我还被临时搭的棚柱幸福地砸了头。在北大的演出,我最满意,观众素质高,台上台下互动最好。到剧院演出,观众就比较冷静。
200场,总的来说,没太多遗憾。2004年在杭州东坡剧院,患重感冒差点失声,挂水、喷雾,三场9小时还是支撑下来了……小宇宙真是无限的。这也不是遗憾。是成长历程。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8年,挑任何一场,可能都有遗憾,舞台艺术就是有遗憾的艺术,每场都对自己有小小的不满。
第200场,成熟了,踏上舞台,故事仍是第一次发生,我是第一次面对观众,没有“油”的感觉。
今年夏天可能拿下南京大学艺术系硕士文凭。白老师、汪老师说我有书卷气,我看不到有什么书卷气,他们说要多长见识,增加阅历,提升修养,潜移默化,可以熏陶我。
趁年轻好好把握,演好戏,献给喜欢昆曲的人,喜欢看我演昆曲的人。现在单位也做行政工作,但不会让行政干扰,一定会以专业为主。
“未来,希望上天再突然给我一个惊喜,希望白老师继续创作一个新机会”
100场左右,状态最好,青涩,唱念也到了一定境界。100场之前,张(继青)老师总点点滴滴为我指出不足,100场之后,她说放心了。
印象深刻的是在广州中山大学,正唱《寻梦》,很重的布景砸了下来,有100斤吧,在我身后1米的地方,乐队都被吓倒,看我继续在唱,也跟上,很害怕的;砸到也没办法。就是这样的心态。还有美国巡演那一个月,水土不服,感冒发烧,高烧38度,也得尽力演。机会难得,不尽力不行啊。去时白白胖胖,到了后面,脱了形了。反馈还蛮好,也许老师们都是鼓励。
现在压力更大了。越往上走,越难。观众对我的评价,我不是很清楚。赞美也好,批评也好,不会大喜大悲,反正场场都尽力在演。我不纠结,我是只要付出,得不得到看天意。
平时只要有空,就唱唱,唱念自认为还没过关,老师也是更认可我的表演。
这两年同时在攻读上海戏剧学院表演专业的研究生,文凭马上就会拿到。读研是夙愿。暂时不会考虑读博。读研对提升文化修养很有帮助,尤其古典文学的底子增强了,对于昆曲表演很重要。
未来希望上天再突然给我一个惊喜——艺术上的再次突破!白老师继续创作一个新机会!更多人再支持我们!
主创
“照你们这样子,永远给我饭吃”
汪世瑜(著名表演艺术家,有“巾生魁首”之称。青春版《牡丹亭》总导演,俞玖林之师)
训练:要改造身体相对难,磨的过程非常艰苦。最先有几个月的集训,请了芭蕾舞老师来给俞玖林、沈丰英他们开肩、开胸腰,都20多岁了,骨骼已经定型,训练场上哭声、惨叫声一片。完了,变挺拔了,青春版不挺拔怎么行。训练承压能力:要求一口气走十几种台步,半小时不能停,9小时的戏,没有一定体力演不下来。特别要求他们提升文化修养,昆曲文辞高雅,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演好。
第200场,俞玖林把握人物有了大进展。前100场,没好脸色给看的。他见我最怕。当众给说的。批评最厉害一次是在美国圣巴巴拉,“照你们这样子,永远给我饭吃”,是不是总要我给排戏啊,演出要有新发现,不能炒冷饭,不能感觉“熟”了。
“拔苗助长”,也不要死掉,不要离开土壤。昆曲需要磨的,一点点磨,讲抠戏,一点点抠。昆曲演员成长很慢,演了五年,只懂一点戏,不能在台上表演,到了能把握了,往往四十了,但到了六十也还能发挥作用。
为什么做青春版,要把演员年轻化,俞玖林、沈丰英在舞台上就有完全不一样的魅力,但没有艺术的年轻也不行。技术更要强化训练。
“厅堂版”:我任导演的厅堂版牡丹亭(和白先勇无关)在北京演了500多场,很受欢迎,它回归了昆曲最早的演剧方式——家班形式,在600年的皇家粮仓演出,观众与演员距离很近,演员比青春版还要年轻,水灵灵的。
搞了青春版后,我对青春的理解深了。还是小孩好。严格调教后,观众能认可。厅堂版,完全是商业操作,每张票都要卖出去(票价一两千),与青春版不一样。普及,或走市场,二个路子都要,昆曲状况才会越来越好。
推广:青春版《牡丹亭》的推广,非常到位,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包括俞玖林在内,我收了9个弟子,也有前“小虎队”中的陈志朋,也有越剧演员,就是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推广昆曲。白老师对我有很好的启发。
“他们演出,我们看戏,有什么问题就讲”
姚继焜(唱腔指导。沈丰英的老师“旦角祭酒”张继青因故未能受访,张继青的伴侣姚继焜也是该剧唱腔指导,这些年,二老一直与《牡丹亭》同呼吸共命运)
训练:做老师嘛,演员遇到什么状况,感冒生病啊,总以鼓励为主。他们演出,我们看戏,有什么问题就讲,尤其唱腔方面。
对于沈丰英,最难是第一本,最要突破是唱腔这一关。8年来,一直在她身边磨。第200场,解决得不错的。还有解决的余地。是没底的。张继青的学生中,她总分是靠前的。
我本身学老生,指点的是饰杜宝的屈斌斌,他原学小生,从《牡丹亭》开始学老生,老生比较难唱,要用本嗓子,也是收放运气要注意,第200场,演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