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姹紫嫣红用青春版《牡丹亭对抗遗忘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2.01.17
【版次】E叠E02(牡丹亭前世今生)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1550—1616)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若士。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
苏州,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后台化妆室。
□撰文/张湘辉 摄影/许培鸿
现在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种是没看过的。”一位北大学生曾写道。8年200场。估计观众超过30万人。在海峡两岸各大学区免费演出92场。这是青春版《牡丹亭》。这一出“情之至”的昆曲,跨越600年时光,在昆曲式微已久后,似乎正慢慢点燃一簇火焰。
名词
昆曲
也叫昆山腔,发源于苏州昆山,有六百多年历史,是一门精致成熟的戏曲艺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被称为百戏之祖,中国所有的戏曲都曾受到昆曲的滋养,如今很多地方戏曲里面都保留有昆腔。代表剧目有《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西厢记》《玉簪记》《浣纱记》《牧羊记》《烂柯山》《绣襦记》《紫钗记》《南柯记》《窦娥冤》《荆钗记》《琵琶记》等等。
关于改编
从55折到27折的《牡丹亭》,500人的小戏院可能正适合观看
三天,上中下三本,9小时,27折。青春版《牡丹亭》从汤显祖的55折中精选筛减出27出。
其实自《牡丹亭》问世,就有很多人试图改编它。江南戏曲家认为它“曲屈聱牙”,只是案上之书,非筵上之曲。吴中曲坛领袖沈璟改其“字句之不谐者”,汤显祖非常生气,认为虽只增减一二字,却“意趣大不同”,“余意之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此后还有臧懋循、冯梦龙、徐日曦多人改本,只是汤显祖已去世,不能跳起来反对了。
白先勇对《牡丹亭》的改编,轻描淡写一句“只删不增”,各折的曲白完全集成原词,唱腔也继续原谱而非重新作曲。原著中,除爱情,还有官场、民情、农桑、征战……舞台上无法如剧本般铺陈,只有删,仅保留兵乱的副线,为爱情设卡,推波助澜。
很多版本的牡丹亭在《人鬼情》后便戛然而止了,青春版《牡丹亭》让杜、柳二人在第三本大团圆,“只有完整,才能体现出原著中的‘情至’”。
剧本整理期间,白先勇往返于台湾与美国圣巴巴拉两地家中。圣巴巴拉小城有一座精致古雅的戏院,只有500多座位,他认为那“倒真是看昆曲的好所在”。
《牡丹亭》完成于1598,最早的读者王锡爵“颇为此曲惆怅”
昆山:昆曲发源地,《牡丹亭》最有可能的写作地
2012年1月8日,昆曲爱好者“姑苏雨清”,新年第一节昆曲课是在中国昆曲博物馆里上的。“把《游园》‘皂罗袍’和‘步步娇’学得像模像样”。中国昆曲博物馆,位于苏州平江区中张家巷14号,修复好的“全晋会馆”内。
昆曲,起源于昆山。昆山,隶属苏州。
201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0周年。热爱昆曲的人们聚拢在江苏昆山,纪念。
乐府亡而词兴,词亡而曲兴。昆曲在600年间上承宋金院本,下启今日各地剧种,“是百戏之母”。
昆曲的发展史,绕不开的有三个人。其前身昆腔,明朝嘉靖年间,便在吴中地区流行开来,那是600年前,顾坚走在昆山腔萌芽的时刻,开一时风气之先。400年前,以“乐圣”魏良辅为代表,众多民间歌唱家集起200年成果,将昆山腔精雕细琢,建立起昆腔的歌唱体系,昆曲“水磨调”问世。而200年前,清代叶怀庭在昆曲式微时,将折子戏一篇篇辑录成册,才使昆曲不至失传,且让我们留住了200年前的滋味。
公元1543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魏良辅写成了《南词引正》,确立了昆曲的正声地位。同一年,梁辰鱼专为昆曲创作了传奇《浣纱记》。昆曲传奇的问世,无疑加速了昆曲作为一个剧种的形成。万历年间,家庭昆班开始大量涌现。在江南园林中,一个个昆曲舞台被搭建起来。配器从简单到齐备、表演从无到有、行当从少到多、舞台从简陋到富丽堂皇。昆曲“粉墨登场”。
创造“昆山腔”的顾坚、创办“玉山雅集”的顾阿瑛、昆剧创始人梁辰鱼,都是昆山人。
昆曲注定与昆山生死纠结。《梅花草堂笔谈》中写到昆山才女俞三娘抱病苦读《牡丹亭》,伤心断肠而终,并录其批注寄汤显祖。《牡丹亭》最早的读者,年近七旬的太仓老相公王锡爵看家班演后,“颇为此曲惆怅”。汤显祖以这二人之感,写了一首绝句,“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娄江就是昆山。
连《牡丹亭》都可能是在昆山写出的。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后标明,《牡丹亭》完成于自浙江遂昌知县任上弃官告归的万历26年戊戌(1598)秋,写于何处却未曾提起。苏州大学周秦教授的考证里,光绪六年《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十三中有提到,“太史第,太仆寺卿徐应聘所居,在片玉坊,有拂石轩。注:应聘与汤显祖同万历癸未科,显祖客拂石轩中作《牡丹亭》传奇。”其人事具体,似乎可信。
“片玉坊”,在今昆山县城南街,太史第和拂石轩都已不存。
过去200年里被集体性痴迷,如今,若无“申遗”一事,则更寂寥
苏州:“苏昆”“昆博”所在地
过去200年里被集体性痴迷,如今,若无“申遗”一事,则更寂寥
青春版《牡丹亭》中国大陆首演是2004年6月,苏州大学。“本来两千个座位,一下涌进去两千五六百人。”台上演员,悉数是苏州昆剧院的年轻演员。这是故乡,华丽转身的第一次亮相。美好的夜晚。
爱昆曲的人,爱得痴迷。23岁的常德姑娘陆梨青,怎么变成正宗“昆虫” (昆曲爱好者)的,难以说清楚。“应该天生爱昆曲,一直准备着一颗爱美、古典的心,直到有一天与昆曲相遇。”
武汉求学,“武汉是昆曲沙漠”,她不停地下江南。南京,苏州。学广告学的她,毕业后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江苏省昆剧院做宣传企划工作,整天流连于挚爱间。
在几百年前,昆曲与苏州园林,都是精致生活的典范。我们可以想象,长达两百年里被全民集体性痴迷着的昆曲,曾抵达了怎样的巅峰。而温润江南诞生出昆曲,我们如今从昆曲里看到江南,怎样的互相成全,难以说清楚。今日,苏州园林已被淹没在高楼间,是游人拥塞走马观花的孤本,昆曲几乎已成隔世之声,它们一起坠落。
苏州的昆曲氛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浓。虽然有苏州昆剧院,有昆曲博物馆,苏州大学有曲社。毕业于中南大学的“小城海瑞”,如今在苏州某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作。作为一枚“昆虫”(昆曲爱好者),他已觉昆曲与苏州在当下的疏离,“小范围小群体,自娱自乐孤芳自赏,不若南京、上海氛围好。”如无“申遗”一事,则更寂寥。
江南一带,看戏的传统比其他地方皆保留得好些。离苏州半小时车程的常熟,酷爱在评弹博物馆听评弹的孙丹,在园林、公园里看到人们唱越剧、锡剧、沪剧,只是从未见有人听昆曲,“我觉得昆曲在发源地的衰落也跟它选择了中州调的语言有关,跟本地发音差别大,就算听,没有字幕也根本听不懂。”
此后分别采访到的常州、宜兴等苏州周边城市的人,都感觉离昆曲很远,“就昆山、太仓爱好者多一点”。昆曲,似乎真的走远了。
人们喜欢说,昆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活化石”。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一度真的成为博物馆里的化石。只是作为“百戏之母”,即使衰败,它渗透到各种剧种,也算以另外的方式在生存吧。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在寂寥的当下,青春版牡丹亭,是一场致敬,看上去亦像一场对遗忘的倔强对抗。
有研究者称,柳梦梅的北上之路与汤显祖的南下之路走的是同一辙
临安(杭州):故事发生地,温柔之城,天生的契合之地
《牡丹亭》似乎诞生至今,414年间,都是人们挚爱。爱情可以穿越,是我们都懂的一种情。
南安。杭州。扬州。慕色还魂。《牡丹亭》的所有曲折,都在江南诉尽——
南宋年间,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一日游园,梦中与一书生相爱云雨,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画像封存并埋入牡丹亭旁,自葬梅树下。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临安赶考,染病寄居梅花庵,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甚爱。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相会幽媾,无可隐瞒时告知真相,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二人与石道姑一起往临安,住钱塘江边。
金国边境作乱,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扬州。柳梦梅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在淮安找到丈人。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将其拿下,解往临安候审。放榜后,主考官苗舜宾赶来救出柳梦梅。而老夫人与春香在临安已与杜丽娘相逢。然而杜宝始终以为杜丽娘为鬼魂,亦不肯认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有了个大团圆的结局。
汤显祖曾被万历皇帝流放到雷州半岛,南下途中,经过南安时印象颇佳,故而将杜丽娘一家“安居”于此,又为了柳梦梅能北上赶考时如期经过,则把他安作了“岭南人”。有研究者称,柳梦梅的北上之路与汤显祖的南下之路走的是同一辙,命运不无玄机。
杭州。彼时还是首都临安,故事在这里落幕。白先勇在2004年便带青春版《牡丹亭》去过。2011年11月,北京“封箱”之前,他再去了一次。这样来道别,也许合适不过。
白先勇眼中,杭州大剧院的舞台景深是目前国内最适合青春版《牡丹亭》的场地之一,而这个温柔的城市,“天生的与牡丹亭太贴合了”。这一次,白先勇特意去了一趟遂昌县。汤显祖当知县地,人们盖起了纪念馆,门庭上写着,姹紫嫣红。
青春版《牡丹亭》从汤显祖的55折中精选出29出,那一场姹紫嫣红的故事,今日看来都相当前卫激烈。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青春版《牡丹亭》,是一场致敬,看上去亦像一场对遗忘的倔强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