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風中的回音:《牡丹亭》反傳統 崑曲起死回生

風中的回音:《牡丹亭》反傳統 崑曲起死回生

作者: 出版日期:2010.04.13 点击数:0

【报纸名称】:香港文汇报

【出版日期】2010.04.13

【版次】第07版(教育)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

靜雨 來自香港的北大美學博士生

過去兩年,課餘去百周年紀念堂看表演成為我在北大的生活習慣。除了電影,各類中外藝術都有專場表演。欣賞得最多、印象最深刻的,算來應是崑曲。《長生殿》、《單刀會》、《琵琶記》,當然還有《牡丹亭》,溫婉沉厚的唱腔,精美雅逸的舞台布置和極富藝術象徵意味的場景調配,擅於把握情節衝突把故事氣氛推向高潮,完場時總是贏得陣陣掌聲。

白先勇講課 史上最火爆

記得去年暮春3月的晚上,北大教學樓一間能容納數百人的大階梯教室裡,早已坐滿選修經典崑曲欣賞課程的同學,聽由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記》總製作人白先勇講燕園崑曲第一課。

白先勇講述北大留給他的美好記憶。他首次到北大時也是春天,那時帶?茷C春版《牡丹亭》到北大演出。演出前,他對學生會否喜歡這個戲心裡沒有底,但那天講堂中擠滿兩千人,他出來謝幕時,講堂裡「轟」地一聲大家都站起來拍掌,給他很深的感動。去年底在北大演出時氣溫只得零下9度,但同學看完戲還捨不得走,直說太美了!

這就是被學生稱為「史上最火爆公選課」的「經典崑曲欣賞課」。來自兩岸三地的藝術美學專家、學者,包括青春版《牡丹亭》總製作人白先勇,崑曲大師張繼青、汪世瑜、沈豐英、俞玖林、沈國芳等將相繼走進北大課堂,一方面從美學、哲學思想、歷史背景、文學意境等層面介紹崑曲,同時示範崑曲的表演藝術,帶領學生親近崑曲。

崑曲進課室 北大創先河

北大藝術學院院長、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葉朗教授認為,傳承文化經典和藝術經典,本是大學應承擔的歷史責任。從蔡元培任北大校長起,北大就形成重視美育、重視藝術研究的傳統。吳梅、許之衡率先在北大講授崑曲,被當時的上海報紙稱為破天荒的大事。古琴走進大學課堂,首先也是在北大,當時王心葵由章士炎推薦到北大教古琴。

演繹推陳出新 口味合年輕人

「原來?眶給銢黧}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南宋杜麗娘和柳夢梅穿越生死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反映湯顯祖「唯情說」和浪漫主義的美學觀。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審美理想,透過文采斐然的曲詞,經歷數百年的淬礪和風雨,今在春光明媚的未名湖畔再度仙音繚繞。

青春版《牡丹亭》用現代的方式演繹經典愛情故事,脈絡清晰流暢,故事豐滿起伏,更加精簡、富有趣味,使聽崑曲、看《牡丹亭》漸成年輕一代主流文化的流行語。其他正在新時代中摸索出路的傳統藝術,也許可從崑曲的復興之路找到一些啟示。

■ pku6166@gmail.com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