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让昆曲焕发青春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188场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5.19
【版次】第C4版(生活苏州)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
为纪念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周年,作为昆曲发源地的职业院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在这十年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培养出沈丰英、俞玖林这样的杰出青年演员,更是在白先勇的策划下编排出艳惊四座的青春版《牡丹亭》……昨天,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昆曲在过去的十年中赶上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至于将来,昆曲的发展还需遵循“活态传承”的保护之路。
各界名流参与抢救昆曲
昆曲在过去十年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白先勇先生领衔台北中研院文哲所副所长华玮和台湾大学中文所张淑香教授联手组成一支编剧小组,成就了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在台北首演至今已经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区及欧美多国演出达188场,直接进场观众已达30余万,其中青年观众比例高达75%,这是让包括白先勇在内的所有昆曲人最为欣慰的。
蔡少华介绍,昆剧院一直在努力吸引海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学者、企业家及社会各界都参与到昆曲的传承中,又以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来适应这种昆曲传承。先是吸引了白先勇、坂东玉三郎、陈启德、叶锦添、王童等一大批精英投入进来,正由于他们的共同推动才诞生了青春版《牡丹亭》和传统版《长生殿》以及中日版《牡丹亭》,由于他们的参与才使昆曲有了新的生机。此外,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戏剧理论家余秋雨都曾对青春版《牡丹亭》给予极大关注。著名学者于丹讲昆曲谈昆曲,还多次走进苏州、走进苏州游园惊梦昆曲会所。
为培养年轻观众,昆曲走近大学生
蔡少华介绍,为了培养年轻的昆曲爱好者,从2009年起,苏州昆剧院全程参与了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在北大开设了昆曲赏析课程、开展昆曲艺术学术研究、出版昆曲大师传记、举办昆曲文化周、建设昆曲艺术数字平台和昆曲影像数据库……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近昆曲、推广昆曲、发扬昆曲。在苏大,昆曲更是作为全校选修课全面开放,并邀请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戏曲学者现场讲座的昆曲传承实践。在一北一南两大高校进行的昆曲传承计划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站在第二个十年的起点上,我们思索更多的是如何将昆曲的活态传承实践持续下去;是昆曲如何真正地活在当下;是昆曲在当下是不是已经真正的活了;是今后的昆曲传承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是如何通过昆曲更好地展示戏曲之美,挖掘文化之美,感受生活之美。”蔡少华对昆曲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多期许。
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