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艺术进校园——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武大上演侧记
【作者】 程亚萍王宇茜小岱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4.11
【版次】第1版:要闻:第1117期
【入库时间】20121010
【全文】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4月3日至5日,由苏州昆剧院演出的三场青春版《牡丹亭》,为珞珈山带来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让武大师生尽情领略了古典艺术的新魅力。
4月3日晚,大学生活动中心古词韵戏,水袖荡涤——万众期待的青春版《牡丹亭》如约在这里上演。2100套(6300张)演出票早已免费发放给师生,可容纳近30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还有许多人在门外等待入场机会。
两院院士李德仁、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陶德麟、冯天瑜、刘纲纪,校领导刘经南、王传中、骆郁廷、俞湛明等也都兴致勃勃地早早到场。
6:30,当第一声音乐奏起时,周遭喧嚣的世界便遁无行迹;接下来的三小时,光影流转,水袖飘曳,戏梦翩跹;丝丝缠绵,脉脉情愫,惹人留连,无人不沉浸在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缱绻昆曲世界。
青春版《牡丹亭》由知名作家白先勇先生自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改编而来,描述了太守千金杜丽娘游园思春,梦中与书生柳梦梅一往情深,惊梦后伤情致死,不惜入冥府、返人间,终与柳梦梅永结连理的爱情故事。之前,很多同学担心看不懂昆曲,但身处现场,在中英文字幕的帮助下,人人都被拉回了宋朝,为丽娘与柳郎的真情所动。中场休息过后,更多渴望感受传统艺术魅力的观众得以入场,乐队旁的空地上坐满了人,舞台侧面也是黑压压的一片。
文学院2005级一位熟读原著的男生坐在地上看完了第一天的演出,他一边揉着脖子一边连说值得。起初他并不喜欢这个常见的才子佳人故事,但听了那唱不尽的缱绻,“心里一下豁然了,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二八少女,正视自己的内心,那样执着地追寻真情,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杜丽娘与柳梦梅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一刻,全场沸腾,掌声欢呼声久久难以平息。“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为爱而死,因爱而生,这一刻真为他们感到幸福!”经济与管理学院一位第一次看戏曲的女生激动地说。
一位连看三场的同学更是直呼过瘾,“一开始看就觉得唱词真美,任意一句抽出来都像诗歌一样。下场看到武戏,没想到武打动作也能那么美,既干脆利落,又温和柔美。”
我校客座教授,来自巴黎的杜安迪出现在观众席,身为法国人的他很为中国的传统艺术着迷,“这出戏在巴黎很有名,多年前我看过老版本,这一次想看看年轻的版本。”
“这一版的演出不那么冷暗,往常的版本演到阴间是有些怕人的。这么美的演出,我很enjoy。”李德仁院士笑着说。
坐在第一排认真观戏的美学家刘纲纪先生感慨道,“伟大的艺术体验能给人一个伟大的人生。”这,也许就是美的力量。
“青春版《牡丹亭》这一昆曲艺术奇葩在东湖之滨、珞珈山麓绽放,可谓值得期待的赏心乐事。它的连台上演,是民族艺术的纯美呈现,也是古典与时尚的携手、传统与青春的对话。”艺术学系青年教师易栋这样总结道。
连演三场,每场3小时,场场座无虚席,简单的舞台演绎出最美的戏。现场的秩序井然、气氛的热烈激扬、观众的积极互动,让编剧华玮不无感动:“昆曲最好的观众在武汉。”
校长刘经南盛赞演出成功,他说,“这次的青春版《牡丹亭》结合了古典艺术与时尚元素,开启了文化产业化之路。年轻的演员、精简的版本,更给这个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摄影:于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