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舞出“人鬼未了情” 部队文工团创作思路转型之作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12.16
【版次】第08版:文化·综合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昨晚,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大赛”的最后一部参赛作品——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的原创舞剧《牡丹亭》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出。这部曾作为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演出的舞剧一年之后再回上海,演绎中国版“人鬼情未了”的真挚爱情。
舞剧版本绝无仅有
该剧编导应志琪告诉记者,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曾被改编成京剧、昆剧等各种文艺样式,但改编成舞剧版本却是绝无仅有的。以往的传统题材舞剧,不是《红楼梦》、《梁祝》这样的爱情经典,就是《霸王别姬》、《花木兰》这样的传奇故事,而《牡丹亭》由于题材的繁杂性总是让人难以着手改编。应志琪说:“这次,我们在没有台词的情况下,将原本五十五出的戏曲作品压缩到100分钟内仅靠音乐、形体来表现的四幕舞剧。”
应志琪认为,这部舞剧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对于“人鬼情”的描述,“《牡丹亭》原本是非常庞大的,白先勇的昆剧《牡丹亭》也要分三天演出,可是舞剧就这么一小时四十分钟,我们必须抓住原著中的情感主线,舍弃与男女主角无关的剧情,表现那种能够穿越生死的爱情。我们在研读了原著之后重新结构整部舞剧,并围绕三种情感来表现真挚的爱情: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其中‘人鬼情’最能打动观众。在舞蹈的编排上更侧重表现男女主角的情感线索,因此在第四幕‘冥判’中,编导缩减了小鬼与判官的舞段,加强了杜丽娘的舞蹈,使整个舞蹈完全围绕男女主角而展开。”
文艺创作转思路
著名作曲家方鸣表示,以前部队文艺团体都是以军事题材作品为主,如今开始尝试改编中国传统名著,既是文艺产品创作思路的转型,也是文艺作品面向市场的转变,“改编《牡丹亭》是我们部队文艺团体弘扬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从去年至今这部舞剧已经在江苏、北京、北京、天津、四川演出近七十场,为了适合巡演我们也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基础上缩减部分舞美道具和演出人员,这将解决我们巡演过程中的问题,也能够适应长期商演的要求,使文艺作品更容易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