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景中感受虚拟的美 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全球首演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6.07
【版次】第08版:文娱·综合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在上昆“精粹版”《牡丹亭》、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三山会馆“古戏台版”《牡丹亭》相继在沪上舞台争奇斗艳后,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外文化展演剧目,由上海世博会文化大使、著名华人音乐家谭盾,“昆曲王子”张军和舞蹈家黄豆豆联袂打造的中国首出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也于上周末在上海水乡青浦朱家角课植园揭开神秘面纱。
这出被喻为是“打破西方镜框式舞台表演,让昆曲回归园林,找到最真实的声音”的“有机昆曲”,不但让人们听到了昆曲“不插电”演唱的清亮婉转娇嗔缠绵,园林中蛙声虫鸣的自然之和也让人惊讶不已。而谭盾特为此剧“调制”的融非洲鼓乐、巴洛克歌剧等一些西方音乐元素的配乐,也为“幽媾”、“回生”等片段平添了几分震撼人心的力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当晚《牡丹亭》随着一曲委婉悠长的《琴箫吟》拉开序幕。全剧分成《惊梦》、《离魂》、《幽媾》和《回生》四场,张军饰演的柳梦梅和张冉饰演的杜丽娘,以自然的竹林山石、小桥流水和牡丹亭为景,真实展现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动人场面和“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的至深之情,情景交融、催人泪下。
全剧在园林静谧的傍晚十分上演,俏生生的“杜丽娘”唱着“姹紫嫣红”、“良辰美景”从池水边走来,让观众瞬间“穿越”仿佛置身明朝园林欣赏着家班的表演。一场“春梦”让“杜丽娘”追着情爱而去,就是到了“阎王”面前都还在找寻那书生的下落,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离魂”、“幽媾”两折登场时恰好夜色迷蒙,黑漆漆的林子中竹叶沙沙,点点黄色的灯笼在水面上跳跃,来自异域的鼓点和吟唱也让整个场景添了几分阴寒。一身素白的“杜丽娘”顺风而至在竹影中若隐若现,忽而在水上、忽而在桥头“召唤”着爱人,经历生死后重又与梦中的情郎相逢。
最让人惊艳的当属“回生”一折中“杜丽娘”一身殷红的牡丹裙衫,当她和“柳梦梅”深情凝望,人们不免为她对爱情的执着所折服。而这出在园林实景中演绎的《牡丹亭》也让人体验到了另一种由实赏虚的奇特感受。
用身体演唱,用嗓音造型
“回归”是本剧主创最大的艺术追求,除了在自然的环境下表演之外,演员不用扩音的演唱在乐队的伴奏下,与大自然的风声、鸟声、蛙声相映成趣,构成一曲和谐的自然交响乐。而谭盾特意为此剧创作的音乐效果和剧尾主题曲也成为全剧的亮点,无不令人荡气回肠。
“《牡丹亭》是穿越生死的爱情寻梦,游走于阴阳两界,所以我们会特别强调两个空间不同的音乐质感。”谈及此次对于音乐的把握,谭盾强调了“阴阳”、“男女”、“人界和灵界”的区分,“好像杜丽娘生时,人们听到的都是演员仅和一箫的自然演唱,是‘有机声音’;而在她死后,我会在背景音乐中融入非洲民族鼓乐、巴洛克歌剧的吟唱等元素,让整个气场和氛围更具震撼力”。
昆曲是虚拟的表演艺术,将其置于园林之内,要和实景同呼吸,对于演员来说可谓一大挑战。驾轻就熟如张军也坦诚:“最初的时候我们也很不适应,时常在园林中又为自己划定了一个‘小舞台’。谭盾再三强调要我们把真实感情融入园林中,要用身体来演唱、要用嗓音来造型,我们也是悟了许久才找到门道。”
据悉,《牡丹亭》将于6月起至10月底的每周五、六、日晚,在朱家角课植园固定上演。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国宾客,在游历丰富多彩的世博会之余,亦能充分领略江南水乡的宁静悠远,享受回归自然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