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传统版《牡丹亭》京城赢得喝彩 苏式“原味”引来千余观众

传统版《牡丹亭》京城赢得喝彩 苏式“原味”引来千余观众

作者:刘欣 出版日期:2011.06.20 点击数:0

【作者】 刘欣

【报纸名称】:苏州日报

【出版日期】2011.06.20

【版次】第A02版 (要闻·贴士)

【入库时间】20111110

【全文】

本报北京专电 (特派记者 刘欣)昨晚,苏州昆剧传习所“纪念昆曲申遗十周年专场演出”之“传统版《牡丹亭》”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千余观众观看了演出。至此,包括前晚“泰山北斗映蓝天”在内的“纪念昆曲申遗十周年专场演出”圆满落幕。“传统版《牡丹亭》”传自传习所“传”字辈艺人沈传芷、姚传芗,由苏州昆剧传习所所长顾笃璜导演,原苏昆剧团演员马瑶瑶、中国昆曲博物馆演员肖向平担纲主演。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在开戏前致辞说:“之前有‘青春版’《牡丹亭》,我们今天有‘青松版’《牡丹亭》,因为我们有两位‘80后’——年纪超过 80岁的老先生——苏州昆剧传习所所长顾笃璜和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前任会长丛兆桓先生,为我们提供指导。今天这出《牡丹亭》是原生态的昆剧艺术。 ”

据剧中饰演杜母的演员朱惠英介绍,这次演出的《牡丹亭》是完全按照当年“传”字辈的表演来排演的。舞台布置比较简单,回归传统昆剧的朴实。比如这次乐队只有5人伴奏,而“青春版”《牡丹亭》则有20多人;在《离魂》一折,杜丽娘死去时,“青春版”有很多花神载歌载舞,营造出一种华丽奇幻的氛围;传统的演法只用一张大的帐幔来表现。

今年79岁的书法家韩家鳌早早来到现场,他说他是16日看到报纸上有演出的信息,下午便去买了票。说起来,他与传习所还有一段渊源,1992年他到香港,经人介绍,认识了当时也在香港的顾笃璜和马瑶瑶。他还与顾笃璜探讨过昆曲的唱法和发音问题。

场内很多观众都为“原汁原味”而来,家住北京甘家口的陈大爷说:“7月份的时候还有一场昆曲演出,但听说这个是原汁原味儿的,特别好,所以就来看了。 ”坐在陈大爷旁边的两位年轻白领也随即点头称是,表示自己也是冲着这个买票过来的。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