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绵四百年的生死至情 婺剧版《牡丹亭》圆梦原创圣地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6.11
【版次】第A04版:瓯江特刊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
2009年10月20日晚,遂昌婺剧版《牡丹亭》首次正式向公众演出。
此刻,整个剧组的人都被紧张的氛围笼罩着,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包括包建国。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随着煽情的唱词句句迸出,包建国的心却越揪越紧。到后来,他索性躲在暗处,坐在剧场最后面的角落,“看别人演,比自己演,紧张多了”。最惊心的时候,他手心竟冒出了细细的汗星。
《春香闹学》、《惊梦》……《冥判》、《掘坟》、《团聚》……一幕幕上演,观众的情绪随之跌宕起伏, 一抖袖、一折袖、一翻袖、一扬袖、一绕袖 ,被融化在满场雷动的掌声里,见此情景,包建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知道,这戏,观众看懂了,他们觉得好看。”
2010年3月24日晚,婺剧版《牡丹亭》又一次在遂昌影剧院上演。浙江昆剧团的专家在观看演出后一致认可:整个表演展现了传统、简约、古朴、灵动的本土特色,对原剧的剪裁也体现了相当水准。
2010年4月,婺剧版《牡丹亭》开始陆续在遂昌县20个乡镇演出。上午,道具车先出发到演出地布景。演员大多在下午两点出发,之后便是吃饭、化妆、换戏服。在狭小的舞台上,他们为村民呈上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很多时候,台上台下化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焦滩乡独山村,这是一个文化底蕴极其浓厚的村庄,汤显祖曾经到此地会友。那天,当剧团的车子向往常一样缓缓开进村里的时候,一阵热烈的鞭炮声在耳边响起,那一刻,车窗里的演员们落泪了,村民们迎接的,不仅仅是一部戏剧,而是一种百年文化在原创圣地再次绽放的精彩……这种夹道欢迎的热情,不亚于任何一个节日的喜庆气氛。
让包建国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在濂竹乡的那场演出。当时,正逢一群来金矿采风的丽水学院的大学生,他们被婺剧版《牡丹亭》深深吸引了:一张张充满活力的脸庞映衬着台上深情的表演,人群中发出赞叹声。他看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所带来的强大的感染力,不分年龄地感染人群:在这些年轻的80后观众中,有的染着金黄的头发,有的身穿时髦的服饰,有的胸前挂着最新款的单反相机。
就在此刻,包建国的脑子“轰”一下炸开了。“那种非常刺激的感觉,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大学生们纷纷上台争相与“杜丽娘”、“柳梦梅”合影留念,演员们也被此感动得热泪盈眶。
“今年以来,已经演出了22场,每一次演出的盛况、观众的热情都让我们一次次感动。”说起演出,包建国仍激动难抑,“有梦的人是幸福的,能实现梦的人是最幸福的。移植演出让我们圆了婺剧版《牡丹亭》‘梦’,所以我们是最幸福的。”
婺剧版《牡丹亭》是看得懂的,好看的,粗犷之中蕴藏着细腻和高雅。如今,遂昌婺剧版《牡丹亭》走到哪里,演到哪里:遂昌县最远的乡镇西畈乡、与福建交界的黄沙腰、4月24日缙云县会议中心……
如今,我们已为婺剧版《牡丹亭》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意境深深折服——
缠绵四百年的生死至情,用同是四百年的婺剧形式诠释了美仑美奂的经典,牡丹亭上三生路,超越生命的风情万种,婺剧《牡丹亭》婀娜行走在21世纪的今天,明眸善睐、且吟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