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牡丹亭》移植婺剧 老团长整合婺剧版唱词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0.06.11
【版次】第A04版:瓯江特刊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
1598年,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遂昌写下了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名剧《牡丹亭》——“丽藻凭巧肠而浚发,幽情逐彩笔以纷飞”,成就了一部跨越生死的爱情传奇,一部浪漫绮丽的世界文化瑰宝。
当不同剧种对《牡丹亭》进行无数次改编和创演时,作为《牡丹亭》的原创地——遂昌终于按捺不住那股蕴藏已久的激情:2009年3月,遂昌县婺剧促进会决定立足本地,自力更生,采用本土业余婺剧演员——以20多年前解散的遂昌县婺剧团演员为主的演出阵容,推出婺剧版《牡丹亭》。
而这一重任,落到了一位叫包建国的中年男子身上。包建国是谁?他曾是遂昌县婺剧团的老团长,一个接触汤显祖文化40余载的老文艺工作者。于是,他成了婺剧版《牡丹亭》的导演兼舞台监督。
在原创圣地用草根文化演绎《牡丹亭》,面向的观众是本土群体,因此必须立足本地。尽管方向清晰而明确,但是各种顾虑和质疑不断抛面而来:昆曲《牡丹亭》早已深入民心,作为县级的业余剧团能否创排婺剧版《牡丹亭》;声声慢、情切切的昆曲《牡丹亭》能否和强烈粗犷、土生土长的婺剧擦出“爱的火花”;《牡丹亭》犹如一块光泽鲜亮、色彩艳丽的美绢,如何去设计、重新剪裁才能俘获民心……一个个大大的问号犹如一道道门槛,等待着这个剧团去逐个跨越。
“要了解一部戏剧的美,必定要先对唱词进行整合。”包建国一本正经地说,语气坚定有力。他决定,抓住中心,按主线“剪裁”——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他又一次翻开《牡丹亭》的原著,挑灯研读,他深深明白,唱词上的增减和重新组合必须建立在原著的基础上。
为了使这出戏更贴近百姓,他特地对原著55折戏进行整编,使得婺剧版《牡丹亭》不分场次演出,突破传统的演出形式,演出时间约为2小时,成为迄今为止《牡丹亭》所有版本中用时最少的。
很快,遂昌县婺剧促进会根据汤显祖原著,创编了一部原汁原味婺剧风格的《牡丹亭》:南宋年间,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与丫环春香春日游园,触景生情,在梦中与年轻书生幽会。梦醒后,痴心挂念,恹恹生病,伤感身亡。冥府判官感其真情,允丽娘魂游四方,寻觅梦中情人。三年后,岭南秀才柳梦梅上京赴试,途经南安,因病滞留梅花观。一日偶游花园,拾得丽娘自画像,忆及梦中情景,反复呼唤。丽娘闻声而至,结为人鬼夫妻。柳在石道姑帮助下,掘坟开棺,丽娘死而复生,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本确定了,如何将其中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在舞台之上?关键就是看排练。可是,婺剧版《牡丹亭》以20多年前解散的遂昌县婺剧团演员为主:饰演杜丽娘的张婵娟年过五旬,柳梦梅的扮演者徐俊花也到了不惑之年……这些婺剧老演员已经20多年没有登台表演了,“老生花旦”都不再美了,褪下长衫,卸了妆,满脸皱纹,脖子上能看见零星的老年斑,于是,他们犹豫了。
然而,他们的唱腔依旧纯正,唱功依旧扎实,他们的气势能“镇得住场子”,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热爱婺剧,热爱《牡丹亭》,于是,他们不再推却,不再犹豫,彼此鼓励。包导说:“我们是为了同一个梦想而聚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