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 ——赏青春版《牡丹亭》

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 ——赏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 出版日期:2012.04.09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昆山日报

【出版日期】2012.04.09

【版次】第B01版 (警方)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

●贾仲欣(交巡警大队)

辛卯年适逢昆曲“申遗”十周年,年末国家大剧院迎来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海内外200场庆演。这个秋雨绵绵的周末,姑苏城举办她的全球192场巡演。中华文化中的大雅之音——昆曲,即源自(昆山)千灯,我们这群自诩胸有点墨的昆山青年简直有种文化自觉性,一拍即合赶至姑苏北塔寺畔的公共文化中心剧院共襄盛举。

当晚演出《牡丹亭》下本《人间情》,手眼身法步,范式考究。剧中人水袖翻腾、缠绵秾丽。长歌相合、意气相投。或温婉清丽、含情脉脉,或豪气干云、风流倜傥。临川一梦,迤逦而来。

沈丰英饰演的丽娘,粉面桃花、顾盼留情,一颦一笑最是令人沉醉,一泓秋水里满含对“梅下客”梦梅的一往深情。俞玖林演绝了柳梦梅,曾几何时看到海报中梦梅的形象,觉得印象中谈情说爱时似傻含呆,科场初试即金榜题名的痴情才子就应当生得这般好光景。

每每凝神丽娘的颔首低徊、炽烈目光,不禁想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每每打量梦梅的彬彬有礼、意气风发,果为东方君子、温润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惊梦》、《婚走》选段里,二人的缱绻深情,让人念及“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些美好的愿景。舞台上,丽娘望着梦梅的眼神,永远那么专注热忱、清澈明媚、饱含期许,让人感念比翼连理、矢志不渝、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真性情。

这样的眼神,蔡琴吟唱过,顾城当年也是何等赞赏呵,他曾为想象中的女友画像——

“我的爱人/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绝不会忽然转过头去。”

梦梅对生死恋人可谓相敬如宾、呵护备至。听石道姑劝言,新婚燕尔,乍又分离,赴临安考功名封妻荫子;为团圆,赴兵灾之地遇刁蛮丈人遭遇皮肉之苦。这样重情重义、有所担当的男子,在观念日益物质化、讲究“现代性”、情爱日益式微的当下,不知要羡煞多少女性观众。

还有“讨金公主”的顽皮喜气、杜父的“摇头山屹,强笑河清”,刻画人物无不入木三分,令人或忍俊不禁或一声叹息。剧中人物各有生动,不再备述。

总之,青春版《牡丹亭》及时下的昆曲热,不愧为白先勇所述,尝试开启了对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一代人的美育启蒙,曲之大雅者、中华文化之大美,《牡丹亭》戏美、曲在美、词美、舞美、人美中得到诠释。人类永恒追求至真至深的美好爱情,在明人汤显祖的古典美学中震撼起今人日益麻木刻板的心灵。总谢幕时,观众全场起立,掌声经久不息,室外秋凉,心间春暖。

今人不见古时月,明月曾经照古人。四百年前江西玉茗堂那座绮梦连绵的牡丹亭中,丽娘与梦梅谈起了惊世骇俗的爱情,解构了道貌岸然的礼教,自我意识慢慢觉醒。汤显祖为《牡丹亭记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今时之人能否藉昆曲文化时尚,领悟生活之温蔼、爱情之绚烂,珍视道德情操、呵护精神家园,重温“上下一千年、冥冥三世缘。观时移世易,唯情永不变”这些未曾遗失的美好?

在昆曲幽静清悠、微微沉醉的唱腔中作结:

好景艳阳天/万紫千红尽开遍/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督春工珍护芳菲/免被那晓风吹颤/使佳人才子少系念/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