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与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一次约会
【作者】 章果果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12.02
【版次】第10版:浙中周末文娱
【入库时间】20120210
【全文】
《牡丹亭》是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2004年,小说家白先勇将它重新改编,力图创造出雅俗共赏的经典,名为青春版《牡丹亭》。在不改变汤显祖原著精神的前提下,白先勇将青春版《牡丹亭》提炼得更加精简和富有趣味,使之符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而且,全部由年轻演员出演,男女主角都符合剧中人物年龄形象。
青春版《牡丹亭》大获成功,在世界各地巡演近200场,并频频进入大学校园。这一古老的戏曲活化石,重新焕发青春,为年轻人所认识并且欣赏。
11月25日至27日,青春版《牡丹亭》在杭州作了第199场演出。
章果果
白先勇站在那儿和人说话,看见我们在偷拍他,笑呵呵地招手:过来一起拍照吧。只能拍一张哦!
拍了一张就不能停歇了,人越聚越多,一拨拨地围上去,其中,以女“粉丝”为主。
他穿着一件长大衣,75岁的人了,依旧丰神俊朗,一双吊梢美目顾盼生辉,好像要看到人的心里去。这样的眼睛,生来就是属于戏台上人物的。正是那“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柳梦梅?
如果白先勇是柳梦梅,昆曲就是他的杜丽娘了。上周末,白先勇携他的“杜丽娘”来到杭州。钱塘江边,接连三个晚上,醉倒多少人。如此古典婉转,这般细腻流丽,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是粗糙与快速年代的人们,早已生疏远离了的美。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白先勇对昆曲的“情”却起于梅兰芳。幼年时候在美琪大戏院看梅兰芳和俞振飞的《游园惊梦》,《皂罗袍》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中。《皂罗袍》那段,想来很多人都已经熟悉了的,就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一段唱词,我们与它相遇,似乎都是在青春期,那个对美丽与哀愁极其敏感的年纪。
它叩开了白先勇的赤子之心,情由此而起,从此一往而深,这才有了青春版《牡丹亭》。从2004年开始,青春版《牡丹亭》在世界巡回演出,此番重回杭州,已是7年后,是它的第199场演出。
与很多人一样,我对昆曲产生兴趣,也是因为青春版《牡丹亭》。2010年春节去苏州,留下诸多美好印象,唯一的遗憾是没能听上一出昆曲,只在平江路上买到一张青春版《牡丹亭》的明信片。明信片上两个人素衣粉妆,俏脸生春,眉目含情,中间一枝翠绿柳枝。满目的情意和满目的美溢出明信片迎面而来,心里某根琴弦被轻轻拨响。
就像年少时看到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怦然心动。
有多少人是为了这片刻的心动而来?1000多个座位的杭州大剧院里坐满了人。年轻观众居多,大多数人估计如我一般,是个对昆曲懵懂不知的家伙。可是,不懂昆曲有什么问题呢,只要你懂得美。
一开始的“标目”,一人扮作汤显祖上台唱:“……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后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一时恍惚,想起《红楼梦》中的“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一曲罢了,简直要落下泪来。
因为什么都不懂,没有一个标准,反倒可以尽情去感受,去欣赏。觉得什么都是美,素雅清丽的戏服多么美,舞台布景多么美,水袖翻飞多么美,凌波微步飘飘欲仙多么美,那磨呀磨呀的水磨腔,虽然磨得人快失去耐心,可是,多么美……
唱词古典雅致,与当代的语言并非同一个系统。古人的语言,才是真正的文艺腔。而我们的语言,掺杂了太多粗粝的沙子,坚硬,突兀,直接。
还有沈丰英扮演的杜丽娘,真当得上“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则为美,一则为情。这是青春版《牡丹亭》给我的最大两个感受。读书时,课本上介绍《牡丹亭》,说是歌颂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批判和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云云。却不知,批判、揭露、歌颂之类意识形态用词的附加,总让我们对该样东西丧失兴趣。
可是,与批判何干?与揭露何干?箫管笙弦、一唱三叹中,是一个及笄年华的青春女子,情窦初开,因梦生情,因情而死,死而复生。
是至情的浪漫主义,也是至真的现实主义。杜丽娘多么像中学时代的我们,被父母逼迫着读书,但其实厌烦着读书呢,爱睡懒觉,贪玩,还有点小叛逆。初夏的中午,偷偷地溜到学校附近的桑葚地里,享用野地里的凉风,和枝头的浆果。而杜丽娘,却是偷偷地溜到春日的园林里,在满园春色中,发现了青春的萌动……
所谓反抗礼教,追求自由什么的,不都是这种青春的萌动吗?自古而然的东西。这也是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之所在。
3个小时,几乎所有人都安安静静地听了下来,个中滋味,在心底咀嚼不尽。这3个小时,是青春的寻梦。对于身处娱乐时代每天啃着快餐文化的我们,对于习惯了快速讲话、快速遗忘的我们,也是一场有关“美”的惊梦———那种古代的遥远的美,那种慢悠悠和讲究的美。正是戏里唱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谢幕时,白先勇上台,掌声雷动。他特意询问了有没有浙江各大学的观众。底下声浪阵阵,热烈回应。
虽然身处婺剧之乡,婺剧之于大多数人,只是过年时候的几天热闹,看戏的也都是老人家,年轻观众少之又少。青春版《牡丹亭》为何能吸引这么多的年轻观众?或许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