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精品剧目《牡丹亭》惊艳锡城 无锡憾无昆曲社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11.06.29
【版次】第A27版 (文娱新闻)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
咿呀昆腔,余音绕梁。昨晚,在江南大学文浩馆,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员们精致的表演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大幕落下,掌声经久不息,人群迟迟不愿散去,表达着对传统的敬意。透过昨天精华版《牡丹亭》,人们欣喜地发现,昆曲似乎已从庙堂之上走入江湖之中。
观众夸精致
“古典的妆容,精致的服装,华丽的舞美,优雅的身段……真是无处不美。”王女士带着孩子一起观看了昨晚的演出,虽然路途有点远,但她觉得很满足,“在经典中接受艺术熏陶”。观众席里还有几位老外,自始至终看得全神贯注。市书画院专职画家顾真真可谓昆曲的忠实粉丝,曾如痴如醉看了许多场昆曲演出,谈起当天的观感,她用“精致”一词来形容,从舞台、灯光、音响到演员的表演都让人很受用,“哪怕一把道具折扇,都看得出是手工绘制的”。
省昆精华版《牡丹亭》是几代编、导、演的智慧结晶,着重表现南昆纤细精巧、色彩淡雅、柔婉华丽的江南情调艺术特色,让人们体验昆曲的美。从昨天全场的观赏效果看,经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荡、五六十年代的回暖、八九十年代的冷清,在新世纪初进入联合国首批“非遗”名录后,昆曲迎来新的春天。
主演夸观众
昆曲《牡丹亭》此次来锡,是为了迎接建党90周年,更为了文化惠民。活动由省文化厅主办,市文广新局等承办。“昆曲能进行惠民演出,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因为曲高和寡。但今天这么好的效果,说明大家会欣赏,也显示了昆曲的魅力。”演出一结束,记者在后台采访的两位主演都这么认为。
杜丽娘的扮演者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演艺集团昆曲艺术指导孔爱萍。她以扮相秀丽、表演含蓄细腻著称,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2008年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看得出她很辛苦,声音也略有黯哑,但很兴奋,“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大家能静下心来欣赏,真的很不容易,说明昆曲是受人喜爱的”。国家一级演员、柳梦梅的扮演者钱振荣也感叹,“无锡观众的水平很高。此次进高校演出感觉特别亲切,昆曲在高校特别能找到共鸣”。
昆曲显繁荣
孔爱萍告诉记者,昆曲的演出市场如今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繁荣景象,“这与国家的重视、广大昆曲演员的坚守,以及观众的喜爱是分不开的,越来越多的人在为昆曲事业做着努力。”她透露,随着十年前昆曲成为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通往大众的渠道越来越广,“十年前,我们省昆剧院一年只演四五十场戏,而现在几乎每天都要在几个不同地方演出。此外,每周六上午还要去兰苑传承班免费授课”。
意大利有歌剧,俄国有芭蕾,英国有莎剧,而中国有昆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昆曲被誉为民族戏曲的“幽兰”。记者了解到,目前无锡有古琴社、筝社等,爱好昆曲的市民也不少,但尚没有昆曲社,这一点较为遗憾。
(晚报记者林洁洁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