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梦四百年——说白先勇和他的青春版《牡丹亭》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7.06.01
【版次】第C3版 :平湖版·东湖·视听
【入库时间】20120720
【全文】
2007年5月11日,北京展览馆剧场内座无虚席,2700多名观众一起沉醉在四百年前的一个青春爱情传奇之中,久久不肯散去。这是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第一百场纪念演出的盛况。而这一百场竟场场如此!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4月底开始在台北首演以来,曾在两岸三地、大江南北,尤其在中国八大名校巡演时那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场景,曾让很多老戏迷由衷感叹:戏曲竟演到如此地步!亘古未有。在这样一个戏剧艺术没落,一切已被网络侵蚀殆尽的情爱开放年代,这个四百多年前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竟以昆曲的形式以独特的魅力打动了那么多的年轻人,进而演化成一场风靡全球的昆曲风潮,这真的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始作俑者便是著名作家白先勇。
有人说白先勇是继宋美龄、梅兰芳之后向西方世界宣传中国高尚艺术的第三位大使,这个评价在如今看来实在很贴切。白先勇先生有感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排名第一的昆曲艺术日渐走向衰微疲乏,决心以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最美的东西”。
在中国四大声腔之中,昆山腔形成于明朝中叶,魏良辅吸收了北曲和海盐腔的长处,创造出了自成一派的“水磨调”唱腔。昆曲艺术本身便以文辞华丽典雅、曲调清俊婉转见长,融诗、歌、舞、戏等艺术样式于一体,兼以笛、箫、笙、琵琶等乐器伴奏,很多折子戏过场甚至还加入了独具情韵的苏州评弹,使得昆曲独具江南味道。作为昆曲艺术中最脍炙人口的剧本,在未接触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时,我也和老戏迷一样,听过不止一遍的其他版本的《牡丹亭》,这其中还包括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成功演出的陈士争版《牡丹亭》。陈版《牡丹亭》首次进行了完整版的创作,把整个《牡丹亭》的故事搬到舞台上,为台下观众创设了一个类似明朝人看戏的轻松愉悦的场景,在形式上突破传统,引起世界关注。所以,此次我也对白先勇“青春版”这三个字产生过质疑,以为那只是一个卖点而已。而当真的亲眼目睹那清丽惊艳的舞台艺术之后,对昆曲从前的模样彻底有了颠覆般的感觉。
不得不承认,青春版《牡丹亭》是集古典意境与现代舞台艺术交融而营造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青春梦境:青春靓丽的演员出演青春的爱情故事,而最重要的一点,主要是演给年轻人看的。白先勇曾不止一次地阐明这一“青春版”的内涵:歌颂爱情、歌颂青春、歌颂生命。而《牡丹亭》恰好是这样一出因“情”而冲破一切束缚,乃至阴阳界限,把“情”放到至高无上地位的剧作。“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的这段话也恰好暗合了白先勇把“情”作为突破口以让年轻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毕竟,情感是没有年代的,它可以跨越四百年仍能鲜活对话。我也确实发现,广为传诵的《惊梦》、《幽媾》、《如杭》三折正是“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最集中呈现的段落。《惊梦》中那种少女怀春的情怀在青春版中有更为大胆奔放的处理。在场景处理上,除了两位郎情妾意的亲昵缠绵之外,增加了很多水袖的舞动绞缠,意示两人狂热的爱恋,“情”和“欲”尽兴放射。这就和传统的戏剧表达爱到深处还只拉拉手截然不同。很多人看完戏之后会震撼:中国式表达爱情的方式是如此直截了当又刻骨铭心。
同样,在舞台效果的营造方面,青春版的《牡丹亭》有强烈的唯美色彩。服饰之美、布景之美、灯光之美、声腔之美与姹紫嫣红、良辰美景相烘托辉映,伞舞、扇舞、水袖舞、屏风、苏绣、书法等元素在剧中诗意绽放,制造出恍若梦境的幻觉,如此,青春至真至纯的爱情主题便被强化得更充分。但是,这并不是说青春版《牡丹亭》是彻底颠覆了传统,刻意革新。实质上,它并没有背离,而是把中国的古典文化的绚烂多姿提升到理想的境地,每一个看戏的人都会不由得感慨:这才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白先勇说:“我要以青春版《牡丹亭》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深以为是。我们一直以为的追星一代,他们其实也不缺少美的意识,不缺少民族文化意识,只是尚不知这种意识需以怎样的形式来唤醒它。他所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危机,更是年轻一代对美和爱的断代错位。青春版《牡丹亭》勾起了人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也描摹了世界华人在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乡愁,而那个似曾相识、既近又远的梦又在由破碎状态开始重新组合。白先勇让昆曲和伴随着它的记忆及精神慢慢回到年轻一代身上,让青年一代重拾中国文化的信心,哪怕是短短的几个小时。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牡丹亭》是传奇中的国色天香,美不胜收。汤显祖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但又是昆曲使之重放绚丽的光彩。这出伟大的戏剧,在坊间辗转流传到四百年之后的今天,在多媒体的舞台上,当我们看着台上那对如花美眷,载歌载舞,水袖翻飞,一唱三叹那“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时,恍然觉得时光对接,不知今夕何夕。
牡丹还魂,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