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演出的“黄金强档”-《牡丹亭》跻身奥运演出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8.08.04
【版次】第B04(奥运特刊)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本报记者 李婷 明晚7:30,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将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拉开第146场演出的帷幕。由文化部重点组织的“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演出活动”中,在8月5日、6日、7日、9日、10日演出两轮的《牡丹亭》无疑占据了这个活动的“黄金强档”——除了8月8日举行开幕式当天没有任何演出,在开幕式之前演出一轮,在开幕式之后再演出一轮。青春版《牡丹亭》的重要地位应该让苏昆人、苏州人都铭记在心。 最早的订票咨询出现在1月3日 “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票我们根本不担心。”负责此次演出票务的中演票务通工作人员对苏昆表示。在所有优秀传统剧目中,《牡丹亭》的最高票价1280元可以排进“票价第一梯队”、8个票价等级也显示了“观众面最丰富”的特点。但是最令出票方开心的应该是早在今年1月3日就出现的一条网上订票咨询信息了。 这位叫boling的网友在2008年1月3日晚上9时左右留下了一个问题:“请问三天演出的内容是相同的吗,还是三天分别演上本、中本、下本?在上海通过网购票能否送到?——最早关心《牡丹亭》奥运演出的是一位上海观众。 据悉,到目前为止,能容纳1000余人的梅兰芳大剧院首场演出已售出九成戏票。 昆曲之魅到处“俘获”粉丝 从面世以来,青春版《牡丹亭》走到哪儿都能“俘获”一地粉丝,“很多北京观众已经看过几遍了,他们甚至对我们说,只要你们来北京演一次,我们就会看一次。”苏昆的工作人员介绍道,还有一些大学生干脆沿着苏昆的脚步前进,在去年文化部等三部委组织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不少大学生在自己的学校中看了一遍不过瘾,剧团走进下一座高校,他们再自出路费跟到那座学校去。 在国内的年轻学生中掀起热潮倒也罢了,在语言交流上完全有障碍的海外,青春版《牡丹亭》却似乎更添神秘。英国伦敦时间2008年6月3日,青春版《牡丹亭》在伦敦Sadler’sWellTheatre 剧场上演。一位看了第一本的英国记者在戏评中说,几个小时转眼就过去了,但是每一分钟却好像拽了很长。他说自己虽然无法找到中国古典艺术的门道,却不能不为牡丹亭人物、故事和唱段的美所吸引,决定再花两天坐在那里看完后两本。也有英国剧评人拿《牡丹亭》与莎翁戏剧比较,认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文版,尤其对人性和情感的歌颂和那些调侃生活的幽默,很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为奥运演出最重要 虽然已经演了100多场,但剧组全体成员从7月28日还是开始了认真的排练。俞玖林、沈丰英两位主演用了一天的时间把全剧重要唱段与乐队配合练唱了一遍;排演群场也一折一折而来;花神的演出队伍中又增添了最新鲜的“血液”——6月份刚刚从艺校昆曲班毕业的3位女生加盟。“在奥运文艺舞台上的艺术呈现可以说是青春版《牡丹亭》最重要的一次国际展示了。据说演出期间将有各国各界人士,甚至是外国政要到剧院观看我们的演出。这对昆曲、对苏州、对苏昆来说都是百年难遇的好机会啊。”苏昆党支部副书记、副院长吕福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