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地方文献>报纸>  鸿篇不朽 妙曲重生:――昆剧青春版《牡丹亭》观后

鸿篇不朽 妙曲重生:――昆剧青春版《牡丹亭》观后

作者: 出版日期:2009.01.05 点击数:0

【报纸名称】:抚州日报

【出版日期】2009.01.05

【版次】第四版(专版、广告)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岁末雨丝风片。正值汤显祖《牡丹亭》问世410周年之际,在汤翁故里、崭新的汤显祖大剧院里,迎来了江苏苏州昆剧院演绎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这不啻是曲乡苏州人民送予戏乡抚州人民最珍贵的新年贺礼、最丰盛的文化大餐,理所当然地受到广大市民的热情欢迎和由衷感谢。

《牡丹亭》是汤翁剧作“临川四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410年前,弃官归里的汤显祖以其新锐的哲思和绝世才情,完成了这部不朽传奇,继而在新开玉茗堂首次搬演,立即不翼而传、轰动天下。在这部爱得死去活来的爱的传奇悲喜剧里,妙龄少女杜丽娘因情生梦、为情而死、又为情复生,情到极致,可无视“规矩”、穿越生死、终获圆满,实质上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专制政治和宗法道统长期压抑人的自然权利和合理个性诉求的憎恨与厌恶这一普遍情绪,写出了普天下青年男女对性爱的渴望,对至情的追求,重现了人性的光辉,具有反封建专制的人文主义启蒙意义。其思想的深邃前卫、挥洒的激越浪漫、文辞的典雅优美,都达到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堪与古印度的《沙恭达罗》、十六世纪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辉映而并列为人类三大爱情剧目经典。

一个民族对自己“集体记忆”的忠实保存是民族文明的重要表征。然而,随着一代才人汤翁的谢世,入满清、越民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战乱和重重劫难,许多国粹被遗弃、被冷落了。当下,商品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很久很久以来,《牡丹亭》只能在史册上彪炳辉映,而在舞台上,除了一些经典折子、片断,或为偶尔一庆而改编演出外,难以见到全本式、原汁原味的经典演出了。感谢著名华人作家白先勇先生集合两岸三地一流的创意设计家,联合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感谢著名的苏州昆剧院传承精妙绝伦的“百戏之祖”昆曲国粹、为时代搬演了汤显祖著名的《牡丹亭》!这是名副其实的名家制作打造、名剧种剧团演绎名家名作的“名”字号创举。是你们使尘封已久的绝世经典得以“月落重生灯再红”,重新点燃了新世纪青年一代对传统艺术精粹认同的火种,焕发了古老昆曲艺术的时代青春。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许久没有这种剧场体味和感觉了。连续三晚的文化大餐,醇甜香鲜馨人心脾,令人气荡肠回、如痴如醉。痛快淋漓之极,精妙雅美之极!这里,没有使人嘈杂心颤的噪音喊叫,没有使人眼花目眩的灯光布景,简洁古朴的舞台上,随着杜、柳爱情“生生死死随人愿”的奇幻铺衍,“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的渐次展开,丽娘的娇美至情,柳生的潇洒执着,原著文采斐然的曲词,原作跌宕起伏的关目,被一代优秀的青年艺术家以既规范又写意的程式和曼妙典雅的歌舞,精致入微地演绎得惊心摄魄而又隽永动人。而现代剧场概念的恰当体现,现代舞台技术的谨慎使用,与原始关目、原著曲白的巧妙结合,使人产生既远又近、既古典又时尚的审美体味。古典戏曲抽象虚拟的规范程式,昆曲艺术精致典雅的个性风格,一代巨匠文采飞扬的浪漫才情,东方美学空灵写意的独特情趣,兼感并受,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在戏曲音乐上,也既承袭了昆曲的精髓,又有了主题音乐贯穿的创新,至为难得。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真情与至美的交响。此曲祗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难怪青春版《牡丹亭》自首演以来,迅速风靡国内,享誉海外,征服了千千万万年轻的一代。艺术是健康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何谓经典?曾经的时尚即为经典。经典的价值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经典的力量是可以消弭低俗污染、跨越不同文化、超越原有自我的。青春版《牡丹亭》既是轰动一时的时尚,又是可传久远的经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须以先进的文化感染人,用高雅的艺术陶冶人。

“但愿相思莫相负”。汤显祖故里的人民再次真诚感谢来自昆曲之乡的苏州人民的使者带来的美好情意和传世经典。这缘分源自汤显祖,源自《牡丹亭》。让我们共同珍惜,共同呵护,共同弘扬,让经典恒久流长。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