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上三生路昆曲600年的现代化与复兴
【报纸名称】:
【出版日期】2009.09.28
【版次】第C03版:文化时间·大事簿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离魂·玉莺儿】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
【惊梦·山桃红】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训女·前腔】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
姹紫嫣红开遍
当人们再一次走进剧场的时候,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都是从未有过的年轻。
在北京市东城区织染局小学,每周日下午都有北京的昆曲研习社的拍曲活动,来的多是各样的年轻人。这样的研习社,在上海、南京、香港和台湾都各有规模。
而在苏州虎丘,青年曲会已经是第十次,南北曲友秉烛夜游,清歌唱和,依稀有了400年前虎丘曲会的盛况。
那番盛况,在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虎丘记》中是如此盛极:“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400年后,箫声、笛声、工尺谱再一次悠扬在苏州的大街小巷,甚至北京、上海,甚至伦敦和旧金山。
“现在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牡丹亭》的,一种是没有看过的。”有人说,“正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前天夜里,当台上唱起最后一支曲子——“从今后把牡丹亭梦影双描画。亏杀你南枝挨暖俺北枝花。则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牡丹亭》大戏落幕,柳梦梅的故乡夜色撩人。
这一天,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来了一趟东莞,准备在明年把《牡丹亭》带到松山湖,演出地点或选在东莞理工学院。
“这件事,已经和松山湖方面达成了初步的意向。”蔡少华说。
或许,不久之后,在岭南也会有一帮年轻人,开始在笛箫悠扬里,轻拍一曲《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